平行空間來客 作品

320入閣難

    三個人在魏廣德家裡,一邊喝酒吃肉,一邊瞎猜著,到底是誰安排魏廣德南下,目的又是什麼?

    結果自然是什麼也沒想出來,畢竟三人現在就和盲人摸象似的,根本無法一窺全貌。

    不過魏廣德也聽出來了,兩個人對自己將來入閣都不怎麼看好,倒是認為自己有可能執掌六部中某一個衙門,甚至是都察院也是有可能的。

    想想魏廣德也大概明白,雖然“非翰林不入內閣”在大明朝並不是閣臣的必備條件,但是沒有翰林院經歷的閣臣確實非常之少。

    與前朝所言“宰相必起於州部”相比,明代的內閣成員確實並沒有豐富的地方行政經驗,甚至可以說毫無地方經驗。

    但是,這並不代表明代內閣的選拔制度不合理。

    首先,翰林官屬於皇帝近侍之臣,甚至可能是皇帝的老師,彼此較為熟悉,容易建立“信任關係”,而在皇權社會,再沒有比皇帝信任對執政更重要的事情了。

    其次,翰林官是科舉考試中的最成功者,以此為任職資格,可以減少官僚階層內部的爭權奪利和內耗,也較容易得到官場同僚們的認可。

    第三,翰林官沒有地方行政經驗,不代表沒有處理政務的經驗,他們長期在中樞任職,負責起草詔書等事務,熟悉文書往來和行政運作機制。

    最後,這些翰林官們沒有在地方從政,也就與地方盤根錯節的勢力毫無瓜葛,他們執政後又要對自己的家鄉避嫌,反而能“一碗水端平”,更平衡地處理各方關係。

    魏廣德是具備翰林入閣條件的,但是缺陷還是很明顯,那就是文才不顯。

    魏廣德當初是為了科舉準備了大量的範文,加上一點點運氣,才能走到今天這個位置。

    對不熟悉的人而言,魏廣德是傳臚,名次很靠前,自然會覺得他胸有筆墨,但是熟悉的人卻都知道,其實魏廣德的文才並不出眾,普通的很。

    好吧,文人相輕,大抵如此。

    至於要入閣,其實說起來就兩個途徑,要麼是皇帝任命,要麼就是經過選拔、廷推的方式,有朝中大臣選舉出人選再由皇帝確定。

    首先最簡單直接的就是皇帝任命,在大明朝這樣的內閣大臣可不多,因為大部分被皇帝看中的大臣都會直接拒絕皇帝的命令,他們寧可辭官也不願意通過皇帝單方面意志進入內閣。

    因為以這種形式組成的內閣,是很難得到六部支持的,很容易導致國家混亂,他們會因此成為國家罪人。

    選拔,自然是吏部按往年考核的成績確定出人選供皇帝定奪,或者是朝中三品以上官員廷推,公推二人或三人,報請皇帝圈用。

    這種方式出來的閣臣,先不說辦事能力如何,最基本的必須滿足“德高望重”這個條件,這樣才會有人支持你,否則根本上不了這個大名單。

    品德和威望,這兩樣東西,就他們對魏廣德的熟悉程度來說,比較難搞。

    當然,這並不是說魏廣德的品德不堪或是有虧,而是這個品德其實很大程度上需要用詩詞文章等方式體現出來,而這是魏廣德的弱項。

    中國人習慣通過一個人的做品來判斷一個人的人品,詩詞文章寫的好,這個人的人品就好,品德自然沒有問題。

    至於威望嘛,這個就需要積累了,也不是現在的魏廣德能具備的。

    當然,現在的魏廣德年不過二十,倒是也不急。

    送走二人後,魏廣德並沒有回房歇息,而是一個人坐在書房裡思考。

    正如張科所說,魏廣德感覺自己現在被安排的路線似乎和他最開始想要的有所偏差。

    進入翰林院的官員,首要目標自然是入閣,魏廣德也不例外。

    可是,他貌似成為了翰林院眾同僚中的異類。

    身為翰林官,卻不斷被外派出去公幹。

    翰林院官員也不是不能外派,但大多是藩王冊封一類的差事,而他乾的事兒倒是和都察院的工作高度重疊。

    難道,我真的入閣無望嗎?

    魏廣德從沒有想過不能入閣,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