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空間來客 作品

第106章 106功過相抵?

    隨著倭寇重新退回大海之上,嘉靖三十一年四月起,劫掠浙江各府的倭患算是暫時平息了。

    而在北京城裡,那位至尊,也因此事大發雷霆後,大明朝廷的辦事效率終於有了些許起色。

    “你們再琢磨琢磨,要是沒有紕漏,那我們就這麼報上去。”

    位於北京紫荊城東面的文淵閣內,嚴嵩、呂本和新晉閣臣徐階坐在上首,六部尚書居於下正在商量政務。

    明朝最初沿襲元朝制度,設立中書省,置左、右丞相,但之後在胡惟庸案後,朱元璋罷中書省和宰相,權利迴歸六部。

    之後,又置文華殿大學士,為其顧問,這就是內閣的雛形。

    而之後在朱棣登基稱帝后,一開始也是殫精竭慮,但屢次北征讓他感覺難以總攬政事,於是內閣制度應運而生。

    閣臣之預務自此始,然其時,入內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諸司奏事,亦不得相關白。

    這個時候的內閣,還僅僅充當朱棣秘書的角色。

    又是數位皇帝后,內閣權勢才逐漸坐大。

    內閣大臣的建議是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奏章上面,這叫做“票擬”,而皇帝用紅字做批示,稱為“批紅”。

    不過在宣宗時,皇帝批紅成了象徵,他直接把權利下方到了司禮監,由此有了內、外庭分治的說法。

    明朝內廷、外廷的機構完全對稱,外有內閣,內有司禮監,外有三法司,內有東廠、錦衣衛,外廷有派往地方的總督、巡撫,而內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鎮守太監、守備太監等等。

    這樣,內廷、外廷相互制約,才能確保皇帝的決策地位。

    但是,這也造成了內外兩大政治勢力的爭權奪利。

    “革浙江布政司參政曹汴職,回籍聽勘;停參議李寵、按察司僉事李廷松俸,下按臣逮問沒有問題。

    可浙江巡按御史林應箕四月奏倭寇事,參海道副使李文進、分巡副使谷嶠等官員尸位素餐,當時推海道副史丁湛,並都指揮張鉄備倭,該辦辦,陛下的意思不能違逆。

    可是這條陳,丁湛罷為民,以李文進代之,張鉄革回原衛,以周應楨代之,種種,就是對四月處置的完全翻轉,有失體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