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考題

    朱允熥心中再次暗道,“能拿到自己面前的考題,定是經過禮部和翰林院一眾學士認可的。”

    隨即,他抬頭看看眼前眾位學士,“這題誰出的?”

    “是臣!”禮部尚書鄭沂開口道。

    “這題出得好!”朱允熥開口讚許。

    此題的藩鎮問題是次,後面那句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得論才是主要的。權力都集中在皇帝手裡,是不是一定對天下有利呢?

    大明雖不是趙宋那樣君王與士大夫共天下,但在這時,有識之士們已經察隱隱有了內閣制的苗頭。

    “第二題呢?”朱允熥又道。

    “第二題是,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劉三吾繼續說道。

    “這題也有意思!”朱允熥暗中沉思。

    題目中的申商,指的是戰國時韓國申不害和秦國的商鞅。這兩位在歷史上不單是赫赫有名的改革變法者,還是法家最終忠實的信徒,不折不扣的執行者!

    法家講的是刑法治國,執行者甚至需要心狠手辣,不擇手段。

    而這道題的含義是,諸葛亮沒有他們二位心狠卻想立刑名來治國,所以蜀國最終滅亡。

    王安石改革制定了十分嚴厲的規定,但是為了不揹負惡名,不承認自己用的是法家學術,不用其名但用其實。

    這道題,論的是到底以德治國,還是以法治國。

    隨即,朱允熥又道,“這是誰出的?”

    “臣!”翰林院學士方孝孺輕聲道,“是臣所作!”說著,頓了頓,“臣雖出身儒生,但也知治國之道,不可一味之乎者也,仁義道德。更不可只聽一家之言,如何用之以德,如何用之以法,當廣開言路!”

    “好!”朱允熥笑著點頭讚許。

    儒家的忠實信徒,卻能拋卻己見,從治理國家的角度出發,選用適合的方法和制度,難能可貴。

    “第三題!”劉三吾又道,“問帝王之政與帝王之心!”說著,頓了頓,“這題是臣所出!”

    帝王之政與帝王之心,這可不是讓考生歌功頌德的考卷,而是讓考生以臣子的角度出發,直言納諫帝王該如何治理天下,該有什麼樣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