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寶飯 作品

第一百二十七章 公子慶予

    見吳升依舊不解,於是道:“每三年的濮臺盟會,皆議矛貢,庸、魚、夔、麇四國按例當貢爰金、法器、丹藥、靈材、絹麻、靈酒、稻米、獸皮等物……”

    吳升聽他說了半天,終於聽明白了。

    當年的庸國曾經十分強盛,會魚、夔、麇諸國為盟,共伐楚國,楚國差一點就敗了。直到約定秦、巴兩國合攻庸國,這才轉危為安,將庸國滅亡。

    滅庸之後,楚國將最大的四國遷至南方,作為與百越和蠻荒之地的屏障,並且約定了矛貢之數。這份貢品由四國共同分攤,總貨值則由楚人說了算,至於各自分攤多少,人家楚國不管。

    就為了哪家分攤多少,鬧得四國之間差點兵戈相向,如果不是上百年的姻親和盟約,幾乎就打起來了。

    最終,四國國君在濮臺會盟,商定了一個辦法,即矛貢總花費由四國按照4:3:2:1分擔,庸國最多、魚國次之、再次為夔、最後為麇,這也是按照國力來分擔的。

    矛貢之前,楚國給出各項貢品的總額,各國按照盟約籌備貢品。為了符合楚國對貢品的要求,盟約同時商定,這些貢品由最擅長的國家來籌備,既可以發揮國中優勢,又可以減輕他國負擔。

    比如楚國規定,今年需貢獸皮五百張,總值不低於五十金,麇國擅制獸皮,就把矛貢單子裡的五百張獸皮都交給麇國來製備,其餘三國按照約定的比例把錢撥付給麇國。

    至於哪一國擅長什麼,那就只能比試了。

    講到這裡,慶予道:“每年承擔貢品的四成,於庸國而言可謂沉重,近些年,大庸煉器、煉丹不如魚,絹麻和釀酒不如夔,制皮交給麇,僅承擔靈材和稻米的籌措,大量爰金流失他國。”

    吳升有點明白了,追問:“定價在楚人之手?他們如何判定貢品值多少錢?”

    慶予道:“楚人南郡為揚州,揚州有坊市,楚人以其地坊市之價為據。”

    楚人以揚州坊市的價格作為衡量貢品優次的標準,其實是虛增了價格,其中有不小的盈利。庸國負擔矛貢的四成開支,卻只能從靈材和稻米上收回一些,虧大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