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刀老炎 作品

第664章 搶地盤,練新兵

    “我也幹了。”又有人站出來。

    然後越來越多的人站了出來。

    邊上把站出來的人,拉到一邊,有些人看起來就是老兵油子,還有個千總大肚便便,油光粉面的,一看就不像能打仗的,都先拉到另一邊再說。

    等把第一批戰兵分出來後,徐敷奏這邊又叫:“戰兵也不是你們想當就當的,若考核不合格,通不過訓練,還會打回來。”

    現場一片噓聲。

    接著再繼續。

    另選囤兵,種田煮鹽,包吃,同樣每人每月五錢銀,但囤田和煮鹽的產出,都歸朝廷(其實是丁毅)。

    牛和種子工具,也全由朝廷提供。

    農閒和不煮鹽時,需參加訓練。(就是每年抽幾個月訓練他們。)

    馬上又有人問,如果天災收成不好,沒有產量呢?

    徐道:“一樣發銀,種多少,交多少。”

    “把總多少?”有人又問。

    “囤兵皆是五錢,不論品級。”

    “有魚有肉不?”

    “魚肉較少,不如戰兵。”

    於是好多人往囤兵去,必竟不要打仗,有些原本走到戰兵的,也想去囤兵。

    軍官們則不想去,去了和普通兵士一模一樣了。

    然後再道,另選輔兵。

    專門築城,築堡,築房,挖坑,運貨,包吃,每月銀五錢,不要參加訓練。

    這也是,魚肉不如戰兵。

    有些囤兵聽聽,感覺還是要多吃點魚肉,又走回戰兵行例。

    這樣徐敷奏他們把薊鎮三萬多兵馬,重新分選,先選出六千多戰兵,又選出一萬多囤兵,還有近一萬多則為輔兵。

    其間因為輔兵和囤兵不分官階工資一樣,只有少量管事都由丁毅的人馬擔任,很多軍官沒得到安置,又不願意當戰兵,多次發生騷亂,皆被徐敷奏直接斬殺,再借著訓練的藉口,順勢清理了一批老兵油子。

    到當年年底時,薊鎮已經新組三營九千兵馬,分守三屯營,永平,樂享縣。

    另有一萬多囤兵,按登州經驗,每一百人左右建一堡,在堡四周囤田,共計囤田二十萬畝。

    這邊的田原先就是薊鎮的,但薊鎮歷經總兵沒有一個種田種的好的,現在到了丁毅手上,肯定會提高不少產量。

    這邊只種水稻,麥子和大豆,不種紅薯和土豆,但每年丁毅會運來熟土豆和成品紅薯幹,餅給他們吃。

    另這邊的鹽場規模沒有旅順大,除了夠他們自己所用外,可以少量供給隔壁其他九邊重鎮。

    僅薊鎮經過整偏後,丁毅新得兵馬六千,囤兵輔兵數萬。

    薊鎮這邊收支也都比較大。

    朝廷雖然徵餉,其實從來沒有按要求能重到。

    以往日經驗算,最後到手有十分之一,十四萬銀就算成功。

    而糧食全靠自己囤,因為楊嗣昌的策略就是讓各九邊重鎮自己囤田自給自足。

    假設朝廷給最終給到十四萬銀。

    而丁毅今後一年的開支有三萬五千多人的工資,糧食,合計就近六七十萬兩。

    朝廷會提供一部份牛和種子,工具,但肯定不夠,丁毅在這方面開支最少也要五萬兩。

    加上建堡築城煮鹽場的材料費,新增六千兵馬的軍器裝備,馬匹,車輛等其他費用,七七八八加起來,又要四十萬兩左右。

    那這邊未來一年,丁毅最少要投入一百萬,這和朝廷核餉差不多。(還是因為丁毅成本低)

    明年就會好點,如果能豐收,最少能得四十萬石糧。

    而軍器裝備又是固定投資,明年會少很多,這樣明年丁毅最多再投入三十萬到四十萬能養起來。

    一年花三四十萬養三萬多人,並不算多。

    丁毅打算這邊前三年不分田,他自己來養囤兵輔兵,種得的糧全歸自己,三年後,看情況可以和登州旅順一樣分田,開始收田稅。

    這樣的做法是前期投入巨大,三年後收入也比較小,但開支也會少。

    但收支還是小事,關鍵可以練出九千精兵,幾乎等於控制了山海關以西最重要的地盤。

    於是崇禎十二年,徐敷奏和丁毅的人在薊鎮又是修城,又是煮鹽,又是練兵,把喜峰口,青山口這兩個清兵常進出的地方修好後,又加固,再挖坑,造碉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