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刀老炎 作品

第490章 突襲

    按此時歐州標準,一級戰列艦是裝有三層甲板,配備火炮數量達到或者超過100門的大型風帆戰艦;二級戰列艦是三層甲板和配備90門左右火炮的風帆戰艦;三級戰列艦隻有兩層甲板,配備的火炮數量則只有64~74門。

    一級風帆戰列艦在17世紀時已經出現,其滿載排水量已經達到1500~2000噸,不過像西班牙“至聖三位一體”號那樣的四層甲板、140門火炮的“超級風帆戰列艦”的出現記錄還要等到18世紀。

    但當時的一級和二級戰列艦,其航行性能是非常不妙的,比如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斯親自監造的“瓦薩”號,在眾目睽睽之下沉沒在下水儀式上,“瓦薩”號還只是一艘三級戰列艦。

    而重心更高的一級和二級戰列艦適航性更不樂觀,於是想要不遠萬里開來遠東海域(當年還沒有蘇伊士運河,需要繞過風暴肆虐的好望角)最大的可能就是沉沒在半途中,而當年的歐洲列強也不會拿寶貴的一級和二級戰列艦來冒險。

    實際上,整個17世紀,一級甚至二級戰列艦都非常稀缺以至於基本上是作為各國國王的“御艦”和艦隊司令的“旗艦”來顯示王國和海軍的強大,在海戰中發揮作用的卻很是少見。

    真正作為海軍主力去參與海上搏殺的多是三級戰列艦,不過即使是三級戰列艦也大多隻在所在國近海或者地中海活動,很少會去跑遠洋。畢竟無論從海上自持力(當時並沒有現代海軍普遍裝備的補給艦)還是航行能力上看,當時的戰列艦都太大、速度太慢且自持力太低,參加遠航純粹是艦長活得不耐煩了。

    和多數歐洲國家相比,荷蘭卻是不折不扣的另類:號稱“海上馬車伕”的荷蘭也擁有一支規模可觀的海軍艦隊,但是荷蘭的國土面積不大,海外殖民地也不多,沒有很多物力和財力建造一級和二級戰列艦。於是荷蘭乾脆放棄一、二級戰列艦,集中建造三級戰列艦。

    而且荷蘭的三級戰列艦也是異類,雖然有兩層甲板,但只配置50門甚至更少的艦炮;17世紀荷蘭海軍最大的戰列艦“佈雷得羅德”號,只有兩層甲板,配備火炮59門。但是,這些數量較少的艦炮都是他國海軍一級戰列艦才可能裝備的大口徑42磅炮和32磅炮。

    憑藉大口徑火炮的威力和小噸位帶來的靈活的航行能力,尤其是在淺水區的航行能力遠比他國的風帆戰列艦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