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兒 作品

第801章 盛唐風華(53)萬字更

    盛唐風華(53)

    劉神威看看這個看看那個,然後一拍大腿,“咱們錯了!“

    林雨桐看他:“師兄有何高見?”

    劉神威手一揮,“殿下稍微等等,臣去去就來!“

    等什麼?

    結果人家轉臉跑到他屋裡去了,然後不知道從哪個犄角旮旯裡掏出一本揉巴的都不行的書,林雨桐懷疑他這是用來塞那個漏煙的窟窿眼了,如今拿來了,一邊走一邊給撫平,但顯然是徒勞的,還是那麼皺皺巴巴的。他就這麼遞給過來,面上有些訕訕的,“書保存的有礙觀瞻,但這真是一本好書。”

    什麼書呢?林雨桐低頭一瞧:《老子化胡經》。

    這書是魏晉時期道教的弟子寫的!反正魏晉那個時候各種的亂,亂表現在方方面面。宗教也一樣,佛教也不是大唐才開始有的,對吧?魏晉時期就已經傳入了,而那個時候道教也興起了,玄學也興起了,什麼樣的學說都有。

    啥行業沒有競爭呢?估計是道教的弟子想貶損佛家,就寫了這麼一本書,寫的是道教的老祖老子,出了函谷關之後,跑胡人的地界去了,而後化為佛陀,廣納弟子,於是,有了佛教。

    意思就是佛門的弟子都是我家老子的徒弟。

    劉神威現在拿出這個是啥意思呢?是說拜對方為師拜錯了,咱道門是他佛門的師傅。

    林雨桐:“………………”得虧忘了自己是道門弟子的人還能想起這一點來。

    該怎麼說呢?

    她就說,“師兄,我家郎君該吃藥了。”

    劉神威:“………………哦!”畫外音咱聽的懂,麻溜的閃人熬藥去了。

    四爺:“…………”別老給我喝苦湯子成嗎?

    桐桐想起來了,對著劉神威喊:“師兄,做丸藥,做小點,我給你的那種小模具就行。”

    知道了!

    四爺這才笑,伸手從桐桐要那手裡的書,林雨桐坐到四爺邊上,兩人湊到一塊看去了!還別說,這玩意沒多少字,但說的有鼻子有眼的,比後世的話本好看多了。道士化佛陀,怎麼想的?這個想象力,也是沒誰了。

    瞧完了四爺才笑,“留著吧,這書再過些年就不好找了。”

    林雨桐愣了一下想起來了,這書後來被武帝下令給禁了,但凡發現的,一蓋焚燒。

    這也提醒了自己,在對待宗教上,咱自己不能著急。自大唐建立以來,在佛和道上,看你怎麼去用了。

    隋朝的時候大興佛寺,很多人出家去做和尚尼姑,這於社會發展是不利的。於是,李淵就下令說,該禁了。和尚尼姑也都還俗吧,要不然兵都徵不到。這一表態吧,馬上就有人來說,我在羊角山看見一個騎著一匹白馬的老道,說是大唐天子的老祖。於是李淵就說這老道一定是李耳,而李耳是我家先祖,我得在羊角山修建一個老君廟。

    道教的地位一下子就起來了。李淵還在國子監發表了他對待佛道的看法,他說,道家排第一,儒家排第二,佛家排第三。到了李世民在位,他開始的時候,那肯定表示處處要聽他爹的!做了不孝的事了,在其他的地方當然要孝順了!他爹說道家第一,那問題,道家就是第一。他爹說是李耳的後人,沒問題,咱肯定是李耳的後裔。誰敢反駁說佛在道之上,那就流放誰。

    可等到後來了,他又覺得只壓著佛教也不行,佛教還是有可用的地方的。況且,縱著道家獨大,遲早是麻煩。這才有了玄奘歸來之後大受重視,這是李唐皇室對外表示看重佛家的一個信號。

    如此,道家和佛家其實屬於競爭關係。

    佛家後來是怎麼興盛起來的呢?是後來,有個叫法明的和尚給武后上了一本經書,說是太后是西天彌勒佛轉世,應該代替李唐的天下。

    就從這個時候起,大唐才真正的進入崇佛的高潮。

    四爺就說,“你急什麼呢?急的不該是你……你要不去,他比你急。”何況你忘了,“‘你’是念著經書長大的!”原身長在寺廟裡,你的啟蒙課本都是佛經。

    林雨桐想的是,“這麼說起來,我是背叛佛門的棄徒?”

    四爺:“………………”這話也對!但是咱同樣可以換個角度,“佛門的弟子道門收了,這是道門的心胸。而今,你想找大和尚,他不接納……”

    那是他不來普渡我?

    四爺:“…………對!”

    林雨桐翻白眼:“老和尚一定氣壞了。覺得我就沒有誠信!先是背叛佛門,這次又背叛道門。這樣的人,品行堪憂!”

    四爺很認真的看她,“咱不要誰來渡,咱得自渡!他們是叫別人積德行善。而咱們呢?咱們是自己在積德行善,恩惠他人。行,永遠高於言。”

    嗯?這話帶勁。滿血復活了呀!

    桐桐把那書撇下,“我覺得西域最缺少的就兩個東西,其一,人。其二,耕牛。婦人生孩子,孩子生病,便是求佛也沒用,還是得有保婦人和孩子一命。還有耕牛,只要墾荒多少畝,就給耕牛……這個一定得堅持。耕牛的繁殖得人工干預!”

    是啊!人和耕牛才是根本。

    其實除了人和耕牛,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同語言同文字。

    可以保持各自的文化,但相互交流卻需要工具。四爺叫人給各部落送文書,可以送各部落的子弟來入學。他們本來就有貴族子弟在長安國子監入學,但別人沒有這個資格。而四爺這次把資格下放,說的很清楚,來的人是要學這幾種的:第一,工匠;第二,獸醫;第三,紡線織布。而且,人員不限,食宿全免。只要人來了,一切都不是問題。

    不僅給個部落的貴族送去,還派了安西衙門的文官,叫他們敲鑼打鼓的,給能通知的都通知到。

    這些‘低賤’的行業,人家貴族可不幹!

    要的就是你們不幹!貧寒人家裡,誰家沒有幾個半大的孩子。這些孩子乾的少吃的不少,孩子一多,就照管不過來。只要食宿全免,那沒人來的嗎?肯定是有的。男孩女孩都有!

    胡姬是怎麼來的?不就是活不下來,才把女兒給賣了,由著商人帶著跑去中原的。

    是的!桐桐現在光是食邑,就已經八千戶了。再加上其他產業的收益,養活這些孩子是不成問題的。

    但這事得桐桐上摺子跟李治把話說透了,這不是邀買人心,而是不得不行之策。而今朝廷沒這些銀錢來,但她身為公主所有的東西其實都是朝廷給的。這些算是她借給朝廷的,名義還是以朝廷的名義,等將來朝廷的境況好了,請朝廷再還給她。

    桐桐真就寫摺子了,她就說,一天哪怕只識一個字,一年還識三百六十個字呢。有四五年時間,他們就基本能寫能讀了。把一個人放在一個語言環境裡,有個四五年,也能聽,也能說了。

    這是比其他任何事都要重要的事。

    這摺子送到京城的時候,正是暑熱的時候。李治拿著摺子久久沒有言語。他跟嚴崇明說,“始皇帝一統六國,朕以為做的最重要的事便是‘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而一個公主,卻在做這件事。

    其他人不是想不到,也不是沒有這樣的能力。而是他們站的位置不一樣。

    嚴崇明不敢言語。這話也對,而今的大臣們,世家便是世家,大唐的平民都不捨得叫他們學這個學那個,壓著寒門不叫出頭。那外邦的子民,又怎麼會在他們眼裡呢?便是長安城裡的平康坊,那也是漢家妓子呆的地方。胡姬的價錢要便宜的多,說是賣酒的,但其實什麼都賣!只是價格更廉價而已。若是誰想娶一個胡女回去,那是被家族所不容的。因此,別說世家、平民娶胡女了,便是奴僕也不願意娶胡女。便是正式納妾也為人所不恥!

    當然了,胡人若是在戰場上建功立業,能站裡在朝堂上,那又不一樣。這是門第的提升!

    但是藩將久居長安的,為兒子娶媳婦,一般都娶漢女,三代之後,屬於胡人的特徵就慢慢沒有了。嫁女一般多低嫁,嫁入漢人人家,一般也是三代之後,特徵也不明顯了。

    這樣的地位和這樣的認識,他們怎麼會想著叫胡人去學文呢?

    裴行儉是一位幹吏吧,西域諸部也很服氣,說他很仁義!但他的仁義是他的,是他恩賜的。

    而護國公主則不同,她首先想到的是,這是大唐的子民。當年始皇帝能將六國融合一體,而今只是用大唐去融合西域,沒有做不到的道理。

    是啊!要是這麼去想,事其實反而容易。

    李治拿著摺子問劉仁,“皇后看過了嗎?”

    看過了,說是看您是否恩准。

    李治起身抓筆批了一個‘準’字然後給劉仁,“你親自去,送給太子。”

    劉仁趕緊低頭,應了一聲是,便慢慢的退出去了。

    太子接了摺子看了一眼,然後下發,“著人專門給公主送過去,另外,叫稍微等一等,宮裡還有書信和東西要捎帶給公主。”說著就看劉仁,“你回去問問,父皇還有什麼要捎帶給公主的,孤著人給送去。”

    劉仁嘆氣,其實……聖人不是這個意思。聖人不是說叫您直接著人去辦,而是叫您看看,哪怕名氣再大的大臣,您也不要迷信。他能力再大,屁股下面的椅子決定了他們跟您的立場不完全相同。

    但顯然,太子現在還沒有領悟到這一點。

    作為閹人,不多嘴是最基本的。他退回去了,聖人問說,“給太子了嗎?”

    給了!

    太子怎麼說呢?

    “太子說……會叫人親自給公主送去,還要捎帶不少東西。問您有什麼要捎帶的?”

    李治閉著眼睛,再沒言語。

    半晌之後才道,“青海駐兵……李敬玄就任了沒有?”

    就任了。

    “前兒聽劉仁軌說,李敬玄續絃娶了第三房夫人?”

    是!

    “娶的是趙郡李氏女?”

    是!

    聖人不說話了,跟睡著了一般。明崇儼心說,這劉仁軌可是逮住機會就坑李敬玄一下。這個李敬玄確實是犯蠢了,他是聖人的近臣,聖人不喜歡世族,這是誰都知道的。結果你娶老婆,哪裡的女子不能娶,偏跟趙郡的世族聯姻。

    聖人能高興才怪!偏這人是太子親自舉薦上來的,這是有火氣不能往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