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先覺 作品

第三百零四章 當眾處罰,判若兩人

    皇城,坤寧宮。

    “那臭小子怎麼沒來?”

    陳佑笑嘻嘻道:“母后,賈瑜怕被父皇打板子,不敢來,他托兒臣給您問安,要兒臣說,他膽子比哪個都小,一聽說父皇要賞他東西,嚇的臉都白了,還說去五軍營視察,此時估摸著正在家裡和他那些姬妾廝混呢,他比兒臣還要好色,請您下一道懿旨,把他叫過來跪上兩個時辰,誰叫他捉弄兒臣的。”

    許皇后握著林黛玉的柔荑,聽完白氏還原的前因後果後,嗔道:“你這孩子,怎麼能拿寧國府和你的親王府比呢,這不是讓他難做嗎,以後這種不著調的話少說,去去去,別在這裡打擾我們女人說體己話,我看你就來氣。”

    陳佑賠著笑臉退下了,見林黛玉似乎有些緊張,許皇后寬慰道:“在我這裡和在家是一樣的,不要拘束才是。”

    說罷,許皇后取來一隻祖母綠玉鐲子,戴在林黛玉纖細雪白的手腕上,看著她一枕柔順青絲上那根白玉梅花簪,感慨道:“真是個齊全的好孩子,就這模樣,就這風姿,全天下的女子加起來也比不上你,那小子是個有福氣的。”

    “臣女謝娘娘的賞,不敢當娘娘的謬讚,您才是天底下最美的女子。”

    林黛玉這句話倒也不勸是熘須拍馬之言,許皇后的確是風華絕代,美豔、端莊、優雅,配上大國之母的身份,更是尊貴和嫵媚到無可比擬,不可方物,正符合賈瑜代景文帝寫給她的那首“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許皇后捂著檀口直笑,哪個女人不喜歡被人誇漂亮呢,白氏裝作吃醋的樣子,不滿道:“早知道就不把你帶來了,你一來,我和晉王妃就失寵了。”

    晉王妃撒嬌道:“母后,兒臣也想要這樣的鐲子,求您賞一隻罷。”

    “都有,都有,婉雲,把首飾箱拿來,隨她們三個挑。”

    未幾,四個女官抬來一隻大檀木箱子,白氏打開一看,珠光寶氣,琳琅滿目,她忍不住驚呼一聲,得到眼神鼓舞,林黛玉和晉王妃一起圍了上去。

    “多謝母后,兒臣就不客氣啦。”

    林黛玉猶豫了一小會兒,只拿了一串金絲香木嵌蟬玉珠,她不施粉黛,也不好首飾頭面,許皇后見晴雯亭亭玉立,紫娟穩重大方,都是本分知禮的,便賞了她們倆每人一對翡翠鑲金耳墜。

    晴雯和紫娟誠惶誠恐,連忙跪下來磕頭謝恩,恭恭敬敬的用雙手接過價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皇后御用首飾。

    晉王妃挑了好幾樣,心滿意足,說要帶林黛玉去靈臺看西洋景兒,許皇后自無不可,眾人坐上鳳輦,在宮人的簇擁下,浩浩蕩蕩的朝上林苑而去。

    ......

    榮國府,梨香院。

    麝月斜著坐在鶯兒的閨床上,渾身上下沒有半片布料,肚兜和褻褲都被賈瑜給撕碎了,她俏臉潮紅,青絲凌亂,兩隻小手緊緊抓著羊毛毯子,盡力遮住身體,“嚶嚶嚶”的輕聲哭著,楚楚可憐的,鬼知道她剛才經歷了什麼。

    賈瑜慢條斯理的穿好衣服,以往和薛寶釵她們行房事的時候,皆是你情我願,彼此配合,共登仙界,這還是他頭一次用強,你別說,還挺刺激的,可他是快活了,麝月卻遭了大罪,還沒做好準備就從女孩變成了女人,不過她從才開始的奮力反抗,慢慢變成主動接納,嘴上說著不要,身體卻比哪個都誠實,這真是適用於任何人的真香定律。

    這便是金釧兒的計策,完事後再好好哄哄,只要她不剛烈到尋短見,很快便會認清現實,接受自己,賈瑜很認同這個做法,並付諸於行動,他剛才使盡渾身解數,百般溫柔,終於讓麝月在意亂神迷的時候同意以後跟自己過了。

    賈瑜拿著那塊繡著幾朵紅梅花的白手帕,在麝月面前晃了晃,笑著說道:“你哪裡不乾淨了?很乾淨好吧,還想騙我,乾不乾淨,我一試便知。”

    麝月搶過白手帕,看著眼前這個奪走自己清白之身的男子,心中是又氣又羞,除此之外,還有些許受寵若驚,她在被破身的一瞬間,腦子裡只有一個想法,眼前這個人要是寶二爺該多好啊,又好看、又溫柔、有擔當、還有本事。

    她把白手帕收進貼身小荷包裡,嗚咽道:“您哪有一點做主子的樣子,婢子不願意,您就強迫婢子,說好一個月後去留隨意,您卻說話不算話,婢子的身子被您拿了去,還能往哪裡走。”

    賈瑜見她哭的梨花帶雨,坐到床邊,打算攬她入懷,用甜言蜜語安慰幾句,可麝月卻誤解了他的想法,抱著羊毛毯向床裡面退去,滿臉驚恐,不會吧,還來?您還讓不讓人家活了。

    “不走最好,就憑你這張不饒人的嘴,出去都活不過三天,你原來的主子是什麼人,你心裡再清楚不過,你不要覺得對不起他,老太太要打死你的時候,他可有說過一句求情的話?有活下去的機會,何必要覓死覓活呢,以後好好跟著薛姑娘,我不會虧待你的。”

    麝月默默不語,賈瑜把她抱在懷裡,羊毛毯子滑落,露出滿堂春光,繼續說道:“這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媚人、金釧兒、玉釧兒和香菱,她們之前不都是跟別人的?如今在我身邊過得比哪個都快活,我既然壞了你的清白,就會對你負責到底,我給你道個惱,剛才不應該強迫你,你心裡要是有氣,就打我兩下出出氣,可千萬不要尋短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