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蟾老祖 作品

第九百九十一章 親兄弟,明算賬





時隔許久,再次見到杜飛,讓他的心情十分複雜。




杜飛還是那樣英俊,比當初更意氣風發。




而他卻成了少了一隻眼睛的殘缺之人。




但胡林沒自怨自艾,經過戰場的洗禮,他的意志更堅定,不會沒意義的胡思亂想。




這也是為什麼,他敢跟張紅英一起回來,坐到杜飛的面前。




前陣子打的那場大仗,讓他失去了一隻眼睛,也打破了他心裡的執念。




經歷一次死亡,他已經無所畏懼。




張紅英接茬道:“杜飛,這次我和老胡回來,援朝有封信帶給你。”




杜飛看著遞過來的信封,裡面鼓鼓囊囊。




當面拆開,從裡面拿出足足十張信紙。




杜飛仔細看了起來。




是黎援朝的親筆信,字跡有明顯模彷毛體的痕跡。




杜飛原先見過黎援朝的字,比這個更規矩。




看來到了單國,黎援朝也變了許多。




第一頁就是單純敘舊,字裡行間頗有些情真意切。




接下來就是分析現在單國局勢,以及現在黎援朝的情況,寫的非常詳細。




希望杜飛給出一些建議。




當初黎援朝去單國,杜飛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經過一次勝利,徹底站穩腳跟之後。




面對接下來的問題,黎援朝本能的仍希望看看杜飛的意見。




甚至在信的最後,還附了一張手畫的地圖。




上邊標註的非常仔細,令信上描述的情況一目瞭然。




杜飛看完信,抬頭看向胡林。




現在,胡林成了黎援朝身邊的左膀右臂。




杜飛抖抖信紙:“胡哥,這是你和援朝一起商定的吧?”




胡林點頭,等待杜飛下文。




杜飛略微沉吟:“胡哥,大方向上肯定沒錯,想在單國搞出名堂,必須搞到穩定財源,否則早晚變成流寇。”




胡林微微抿唇,仔細聽著。




杜飛繼續道:“單國北部,能稱為財源的無非兩個,一個花,一個玉。”




說到這裡,胡林只剩的一隻眼睛眯起來盯著杜飛。




杜飛與他對視,不疾不徐道:“但對你們來說,只有一個選擇。咱們種花對那東西的態度不用我說你也知道。一旦碰了那個,等於自絕後路,所以……下一步,你們只有一個選擇,佔領翡翠礦區!”




胡林皺了皺眉。




道理擺在那,看出來說出來不難。




雖然因為種花國內的市場凍結,翡翠的價格還沒被炒起來。




但翡翠就是翡翠,即使只有港澳和南洋的市場,利潤依然相當客觀。




現在佔據礦區的噶瓦將軍,跟周圍的軍閥相比,可謂兵強馬壯。




黎援朝他們想啃這塊硬骨頭,還真不一定能啃得動。




他們又是外來人,跟著黎援朝去的那些人,死一個少一個,一旦損失太大,把心氣打崩了就徹底完了。




也就是說,現在的黎援朝,看似勝利之後意氣風發。




其實卻如履薄冰,經不起任何失敗。




想到這裡,杜飛已經明白,這次胡林和張紅英回來幹什麼了。




他們在單國,想要把下一步走穩了,必須獲得國內的支持。




要不是那邊實在離不開,估計黎援朝就親自回來了。




可惜,這個時機並不好。




現在龍江那邊已經已經吞噬了全部資源,很難再分出來。




正因如此,胡林和張紅英才出現在杜飛這裡。




他們知道,杜飛搞出兩條裝備外銷的渠道。




還專門為這個,成立了一家所謂的消防器材公司。




既然能夠外銷,手裡肯定有存貨。




片刻後,聽胡林把話說明,杜飛皺眉沉思片刻,反問:“補充一些彈藥肯定沒問題,正好手頭就有一批,子彈手榴彈都有,但我想這應該不是你們想要的。”




胡林道:“這些雖然不富裕,卻不是最要緊的,問題是噶瓦那邊有坦克……”




杜飛一聽,也皺起眉頭。




坦克這個東西在正規部隊不稀罕,幾十輛幾百輛都不算什麼,就更甭說穌鵝威震世界的鋼鐵洪流了。




可在單國這種地方,卻是寶貝得緊。




別說幾十輛,就是有個三輛五輛的,就能成為決定戰場勝負的大殺器。




而那位佔據礦區的噶瓦將軍,手下就有十二輛坦克。




雖然都是從印杜那邊私下買的,二戰時期英g人留下的老爺坦克,卻成了黎援朝邁步過去的一道坎兒。




其實對付坦克最好的辦法就是坦克。




可惜,黎援朝現在還沒那個家底。




國內這邊更不可能直接給這種重裝備。




剩下的就是反坦克地雷和反坦克火箭筒。




杜飛道:“你們沒有火箭筒?”




胡林苦笑:“當初接手那個武器庫,都是當年封存的小鬼子的。”




杜飛這就明白了。




因為抗戰時期,種花根本沒有拿得出手的裝甲部隊。




小鬼子幾乎不用考慮反坦克的問題。




“要多少?”杜飛直接問道。




對他來說,這根本不是問題,火箭筒的技術難度跟迫擊炮彈差不多




8270廠那邊就能生產,都不用求人。




胡林倒是沒想到,杜飛這麼痛快。




“五十根”胡林觀察杜飛的反應,見他皺眉,又說道:“不行二十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