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神狂想 作品

第一千八百八十九章雙足一踏波浪,一握帶環龍珠


  陽洛橋橋面長條,有些長達3丈重達10噸。

  在當時沒有大型機械設備的情況下,充分利用海水的潮汐,才能建成。

  當時是將石條放在船上,漲潮時使得橋墩固定,待退潮時;

  船體下降,石條放置於二橋墩中,作為橋面。

  建造陽洛橋的石料也是在惠安境內開採的,如此巨大的工程,必需依靠惠安工匠參加。

  就是泉市東西塔的石料,經考證也是惠安境內開採運去的。

  其眾多圓雕和浮雕神佛像,也離不開惠安工匠的雕刻。

  明朝時,惠安考上進士在朝廷為官的人較多,各種牌坊、墓區的石雕產品更多。

  興建於明初的崇武古城,是用石頭砌就的石城。

  這類遺物有張嶽墓的將軍、馬、虎、羊,崇武城隍廟的石獅等等。

  這些都標誌了,當時較高的石雕工藝水平。

  但明代的崇武古城一度被毀,現有的石城是清時重修的。

  清代是惠安石雕大發展的時期,藝術風格趨向精雕細琢,注重線條結構和形態神韻之美,形成了惠安石雕的南派風格。

  這一時期,是惠安石雕發展史上的承上啟下的時期,也是石雕工人開始走出惠安向外發展的時期。

  除本省各地外,還通過華僑和商人向李加坡、印、馬等東南亞地區。

  從甲午戰爭後,臺島內大興建築之風。

  這個時期吸收了不少惠安工匠,到臺島參加石雕加工生產,並有不少人在臺安居。

  通過陽洛橋的建造,其實就可以看出來,惠安傳統石雕工藝,為什麼被稱之為“打巧”。

  而其工藝流程,主要包括捏、鏤、摘、雕、四道工序。

  這個跟其他雕刻藝術流派的手法差不多,只不過他更加巧妙。

  此時陳文哲看到的仿品,都是仿古的作品。

  比如現存年代最早的,唐末五代閩王王審之兄長,王潮墓前石雕;

  北宋初期我國第一座梁式海港大橋——惠安陽洛萬安橋石雕工程;

  明代丁字型石砌古城——惠安崇武古城;

  黃塘後郭宋巖峰寺,鑿巖浮雕的高1.75米的觀世音菩薩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