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神狂想 作品

第一千八百六十四章金石不朽,貞石永固

  由於石頭經久耐用、便於取材,遂成為雕琢的主要材質之一。

  古代匠師將實用功能與藝術性相結合,廣泛運用圓雕、浮雕、平雕、透雕、線刻等多種技法。

  創造出種類繁多、風格各異的石雕作品,賦予冰冷石頭以永恆的藝術生命。

  這些石刻散佈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無論在宮殿、陵墓、石窟、橋樑、庭院、民居等處都能見到。

  西陝漢唐石刻博物館收藏的石刻,大致分為陵墓石刻、佛教石刻、其他石刻三大類。

  像是唐代武官石像,這是墓石刻,據史料記載,始於秦漢。

  《封氏見聞記》載:“秦漢以來,帝王陵寢,有石麒麟、石辟邪、石兕、石馬之屬。人臣墓有石人、石虎、石柱之類,如生前儀衛。”

  但據考古發現,秦代陵墓前未見石刻,目前發現最早的陵墓石刻,是西陝興平漢武帝茂陵霍去病墓。

  霍去病曾征伐匈奴,功勳卓著,死後陪葬茂陵。

  其封土修造如祁連山形,封土上放置的石刻有怪獸馬、牛、虎、魚、象等石刻數量眾多。

  最著名的為“馬踏匈奴”,具有紀念性質。

  其他石刻也多是在自然石材上隨形就勢雕刻而成,造型拙樸,氣魄雄偉,但未成規制。

  除此之外,還有就是數量最多的獅虎,此時陳文哲看到的就是一隻典型的唐代石獅。

  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西亞的獅子傳入我國。

  以獅虎為原型的石獸,成為儀衛性的鎮墓之物,在東漢時被廣泛置於陵墓前。

  我國中北部地區,從西到東等地均有發現,被稱為“辟邪”,但有銘文的很少。

  但不是說沒有,如南河南陽宗資墓前的一對石獸有銘文。

  據《後漢書·靈帝紀》李賢注曰:“後漢宗資墓在鄭州安陽界中,墓前二石獸,鐫其膊,一日天祿,二日辟邪。”

  該石獸現存南陽漢畫館,但“辟邪”二字已經漫漶不清了。

  東漢以後,石獅一直被沿用在陵墓前,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