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神狂想 作品

第一千六百三十四章寶中之寶

  宋代的官窯窯址有南北之分,即北宋的汴京官窯和南宋的修內司官窯與郊壇下官窯。

  北宋汴京官窯,隨著北宋王朝的滅亡而終結。

  而宋室南遷後,又在杭市另立了新窯。

  此為汴京官窯的繼續,史稱“南宋官窯”。

  有關南宋官窯的最早文獻,見於南宋葉寘《坦齋筆衡》中的記載。

  “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苑,號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範,極其精緻,油色瑩徹,為世所珍。後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餘如烏泥窯、餘杭窯、續窯皆非官窯比,若謂舊越窯,不復見矣。”

  文中明確指出修內司官窯也稱“內窯’,帶有內廷及大內的用意。

  同時也指出了修內司官窯,是彷汴京官窯形制特徵所燒製。

  這座窯口以澄泥做範,製作極其精緻,其因釉質晶瑩透徹而受世人珍視。

  文獻中所記載的三處宋代官窯,一處在北宋時期的汴京,其窯址至今尚未發現。

  由於傳世官窯器的釉色、器型等與汝窯相彷,因此有學者認為汝窯即是北宋時期的官窯。

  另外二處在南宋時期的杭市,其一是修內司官窯。

  有關其燒造地點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高廉《遵生八箋》一書。

  “官窯在杭州鳳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鐵,時雲紫口鐵足……”

  然而,此修內司官窯遺址究竟位在何處?至今卻也是無跡可尋。

  有學者認為修內司官窯,和五大名窯之一的哥窯是同一座窯。

  因為兩者在釉色、開片、紫口鐵足等特徵上極為相近。

  又因為兩者的窯址,至今都下落不明,因此有觀點認為兩者實為一窯。

  但是這僅為猜測,未有定論。

  其二,則是在郊壇下。

  葉寘在《坦齋筆衡》一書中提到的“後郊壇下別立新窯”。

  這指的是南宋設立的第二座官窯,也即修內司官窯之後在郊壇下別立的新窯。

  其窯址於20世紀初期,即已被發現,位於今天的杭市南郊烏龜山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