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神狂想 作品

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帝王御用之色

  現在作品上的釉色,雖然已有星星點點的脫落,但其生動逼真的造型,協調的比例依然傳神。

  略顯暗澹的釉色自然而柔和,釉中開片細而均勻。

  釉面的突起感、翹起感如早春新葉上,細緻的的紋路一樣,既顯輕薄,又十分乾淨。

  就是因為有著這種精品之作,所以,這一時期大量燒製的唐三彩,促進了各種顏色釉的發展。

  這一時期的黃釉器,也開始出現分化。

  一類是以唐三彩為代表的低溫鉛釉黃釉陶器,一類是壽州窯為代表的高溫石灰釉黃釉瓷器。

  黃釉瓷器的製作工藝,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對於陳文哲這樣的來說,還真是很簡單。

  為以壽州窯例,只是先於坯胎上施一層白色化妝土,入窯燒成素胎;

  在將素胎罩黃釉,再次入窯燒製成黃釉瓷。

  壽州窯是唐代著名的黃瓷產地,其最大特點就是瓷色黃正。

  比較經典的瓷器有黃地粉彩百蝶金喜字蓋碗,這是清同治時期製作,現藏於國博。

  當然,這一件瓷器比唐代的要漂亮,但是它也是壽州窯的經典代表作。

  時至宋代,黃瓷明顯不受社會主流的待見。

  因為帝王心性高雅,偏愛唯美純淨之色,故而有了色如“雨過天青雲破處”的汝窯、官窯瓷等。

  而類似這種燦黃、炸綠之色,則統統被文人士大夫們視為俗色而不入法眼。

  因此,黃瓷在宋代雖未絕跡,但充其量也就是春晚上的歌舞節目,屬於撐場面的品種,主咖、主流夠不上。

  元代時,黃釉瓷的命運也不比宋代好到哪兒去,原因也是因為帝王之好。

  元蒙皇帝出身遊牧民族,崇尚藍天白雲,因此元代時青花瓷,扶搖直上成為瓷色之主流。

  而黃釉瓷,依然沒什麼存在感。

  儘管如此,黃釉瓷也並未自暴自棄,而是在默默無聞中等待著爆發的時機。

  走進明代,黃釉瓷終於迎來了小宇宙大爆發的時機。

  明代永樂、宣德、成化等朝都燒製有黃釉瓷,但品質最好的當屬弘治黃釉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