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山/尤基/松島宏 作品

第二十章 米德拉什

    此時此刻,已經過去了三百年。三百年前的死人的演講,早就不被需要了。

    六龍教需要的,是這些人對“人類”這一身份的認同,是對“進步”的自豪。

    是對“未來會更好”的絕對信仰。

    “未來本應更好,如果它沒有變得更好,就一定是有問題的”。

    這是一種“信仰”。

    有一個叫做哈耶克曾經說:“歷史就是一部通脹史。只有在現代工業體系興起後,在金本位制下,才有過兩百年尺度上物價不變的歷史(1714-1914年的英國,1749-1939年的美國)。”金本位下政府放棄了貨幣發行的決定權。在哈耶克看來,除非政府放棄了這個權力,否則就天然有濫發貨幣的傾向。現代人把溫和的通脹歸功於獨立的銀行和背後的體制,而把專制王朝看做靠通脹搜刮民財的慣犯。

    但向山在瞭解到這一段話的時候,告訴他這個觀點的人同時也告訴他,這個觀點僅僅適用於極為狹窄的歷史時間段。

    實際上,縱觀整個歷史,封建時代的通貨膨脹率低得另現代人髮指。

    除非是國家糜爛到一定程度,或者皇帝有智力、認知層面的巨大缺陷,不然的話,封建王朝不會輕啟濫鑄。濫鑄一旦開啟,天下都會陷入動亂。

    而在這樣的“特殊時期”之外,大部分正常的時代,封建社會的穩定性都高於資本主義時代。

    對於現代社會來說,百分之五的通貨膨脹率依舊屬於“正常”的範疇,甚至稍低一些的通脹率都可以算作“溫和”。但若是通脹率低於百分之一,反而會叫人擔心社會的發展速度。

    百分之五的通脹率是個什麼概念?這意味著一個人的個人繼續,在存儲十年之後,購買力要幾乎下跌一半了。

    可對於現代人來說,這依舊是“正常的”,“合理的”。

    而封建時代,則完全不是一個樣子。對於真正穩定的封建王朝來說,通貨膨脹率超過百分之一都算恐怖。古羅馬雖以三世紀的通脹臭名昭著,但在更長的歷史尺度上,這只是極為偶然的插曲。從公元前150年左右到公元50年,古羅馬的小麥價格只增長了區區50%。論物價的穩定性,英國在實施金本位前的幾個世紀也毫不遜於金本位後的兩百年。從1200年到1700年五百年間,除了16世紀小麥價格

    年均增長1.5%以外,其它世紀裡價格的變化幾乎為零。在宋朝三百多年的歷史上,作為流通主體的一文和兩文銅錢,重量和成色都極為穩定。後金儘管以王朝末期兩次濫鑄聞名,其開國至19世紀中期兩百年間穀物價格也只增長了3.5倍,摺合年均通脹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