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山/尤基/松島宏 作品

第一百三十章 一瞬

    人類的大腦,是如何運作?如何識別某些概念?又是如何感知世界的呢?

    人類的某些神經元,會對特定的概念起反應。而在理想的狀態之下,人類的大腦之中,會有一組細胞專門對“祖母”這個概念起反應——不是“看到祖母的時候被激活”,而是看到或者想到所有與“祖母”有關的東西時都會被激活。

    不管是“祖母的外貌”、“祖母做菜的口味”、“祖母的電話”甚至是“長得像祖母的老太太”都可以激活這些神經元。

    這個假說被稱作“祖母細胞”假說。這就是大腦“稀疏編碼”理論的理想模型。

    當然,這只是一個比喻而已。人類的大腦實際上並沒有這麼“符合理論”。

    但是,“面對簡單抽象概念的稀疏編碼”是已經能夠通過實驗觀察到的東西。

    而面對複雜概念的時候,大腦也會採用“群體編碼”,一群神經元在某個概念之下被先後激活,形成“戴著褐色圍巾、陪小時候的自己玩耍的祖母”。

    在處理感官信息的時候,一層一層神經元網絡會進行特徵抽取識別,如同一層層濾網一般篩選信息進行理解。同時,一些自主放電的中層神經元,則與輸入神經元形成預測編碼結構,從而在輸入信息符合自身預期時,無需下位的大量神經元加工信息,而直接將自身的“預期”上報給更高級的皮層,極大提高了編碼的效率,節約了寶貴的能量。

    而所有這些神經元也都可能被自主意識自上而下地主動喚起,形成就是“回憶”或者“預判”這樣複雜的神經活動。

    只不過,具體大腦的哪一個神經元編碼上了哪一個概念,都是極度個人化的事情。雖然某個概念編碼的大致位置可以限定在大腦的一小塊區域內,但這個編碼這個概念的神經元可能會出現在這個區域內的任何一個點上。

    具體由哪個神經元編碼什麼信息,與編碼者個人的經歷有關,甚至與編碼者學習這個概念時的形態乃至一瞬的思維有關。

    所以,每一個人的大腦神經網絡,都是獨一無二的。這種獨特性,要遠遠超過相貌、基因甚至指紋。

    哪怕是有相似經歷的克隆人,也無法得到一模一樣的神經網絡結構。

    而大腦外側特殊蛋白質形成的腦機屏障,則與神經網絡結構息息相關。

    腦機屏障上的紋路,俗成“腦紋”的東西,也是獨一無二的。

    這也是官府等級、管理受庇護者的唯一依據。

    也正是因為如此,兩個不同的人看到了相同的顏料時候,實際上可能被激活“並不完全相同的神經元”,從而帶來“不同的主觀體驗”。

    但是,通過語言與文化,他們可以在交流之中,將這“不同的體驗”指向一個“相同的客觀概念”。

    兩個人看到了相同波長的反射光,獲得了或許不同的主觀體驗,但是思想是可以重新導向相同概念的。

    只不過,極少數情況下,大腦神經網絡極度相似的兩人,可以直接看到“相同的紅色”。

    比如第八武神和祝心雨。

    第八武神其實是一個特殊的產物。她使用特殊的技術,用電信號強化神經元的編碼活動,然後全情投入一段記憶。

    所以,祝心雨腦內被編碼的很多概念,在她腦內也編碼出來了,並且有著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