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山/尤基/松島宏 作品

第九十九章 “醫生”

    “表演”是有類型的區分的。

    舞臺上的表演、銀幕上的表演乃至於騙子的“表演”都是不同的。

    這取決於觀眾觀看這些表演的方式。

    對於舞臺演員來說,他們的觀眾是坐在固定的座位上,遠遠的觀看他們的表演的。所以,他們必須使用誇張的肢體動作、情緒飽滿的語言來放大自己想要傳遞的信息。

    而銀幕演員的觀眾,則是坐在屏幕之前的。這些觀眾的視角完全由導演來決定。鏡頭完全可以給演員的面部一個特寫。銀幕的演員不需要舞臺演員那樣誇張的表現手法,但面部一定要“有戲”。

    人類相當於時時刻刻在用自己的語音、面部表情、肢體傳遞“話語字面之外”的信息。一個普通人在看書面文字的時候,對“諷刺”之類情緒解讀的準確率只有可憐的百分之五十六。

    只有再附帶上語調、表情、儀態等等,人才能準確無誤的傳達自己所要表現的情緒。舞臺演員正是因為怕觀眾因為距離而忽略了這些,所以不得不使用誇張的肢體動作、誇張的妝容。而動畫作品的配音演員也是如此。一直到二十一世紀初,動畫都沒辦法表現太過細膩的面部,因此配音演員必須使用情緒飽滿過頭的表演來彌補這一點。

    一個優秀的配音演員無需磨鍊自己面部的表現力,而一個優秀的銀幕演員若是按照自己平素的習慣來配動畫作品,語音多半會顯得僵硬呆板。

    語言、文字,再加上表情、動作、肢體等等,這些加在一塊,就構成了人類對外表達自己心靈的路徑。

    早在1982年,就有人注意到線上文字溝通因語氣、手勢、面部表情缺失而帶來的交流障礙。因此,就有人倡議由符號組成的“笑臉”或“哭臉”表情來補充。這一提議逐漸發展為成熟的“表情包語言”,作為“文本之外信息”缺位的補充。

    賽博人其實面對著類似的問題。高改造率的人們很多都失去了面部表情乃至一整張臉。很多工人的工業類義體都非常呆板,靈巧不足。而能夠模擬情緒的語音合成器又多是收費服務。

    但就算如此,內功高手依舊可以精準的判斷一個人的情緒,乃至於這情緒所側寫出的“人格”。

    內功入門,是從人類大腦掌管“語言機能”的索緒爾區入手,通過特殊的冥想,刺激固定的大腦活動,輔以還丹酶、逆轉錄病毒與其他激素,創造與強化索緒爾區與其他高級功能區的連接,重構腦神經網絡。

    在這個過程當中。“語言”的機能會不斷擴張,統括其他的機能。

    而它與辨識動作、表情機能的腦區完成深度鏈接之後,他人不經意的小動作,在內家高手眼中就彷彿“說話聲”或者“文本”一樣明顯。

    比如說站立時不經意形成的姿態,或者說話時有意無意的習慣。

    這些因素林林總總疊加在一塊,就構成了一個人“總的行為”——這是“人格”在社會關係、文化生活中留下的“軌跡”。

    就好像粒子物理學家靠著捕捉

    微觀粒子的軌跡推測不可觀測的亞原子粒子性質一樣,內功高手就可以鎖定那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