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桃逢新 作品

第160章 第 160 章

    歲安抽回手,慢慢坐直,忽然,她捂住肚子,異常的“嘶”了一聲。

    說時遲那時快,謝原直接從床上彈起來,眨眼間已湊到她跟前:“怎麼了?肚子疼?”

    歲安破攻,噗嗤笑開。

    謝原意識到自己被騙,比起尷尬侷促,更多是鬆了一口氣。

    他沒好氣道:“睡覺!”

    忙碌一整日,兩人終是一起躺下,歲安側身靠進謝原懷裡,他習慣性收臂摟住她。

    幽暗中,歲安輕輕開口。

    “憑六叔和祝姑姑的閱歷,又豈是幾個小輩傳幾句話便可障目蔽聽的?他們之間有情卻無果,或許是因為一些更深重,更久遠的原因。我們可以幫忙,卻不是支持一方或反對一方這麼簡單,而是該找出這個頑疾,你說呢?”

    歲安說話時,謝原無聲的睜開眼。

    看著漆黑的賬頂,謝原眼中劃過幾道深遠的思慮。

    “元一?”耳邊傳來歲安的聲音:“你在聽嗎?”

    謝原眼神輕輕一動,轉頭在她的額頭親了一下,語氣輕緩下來:“聽到了,你說的對。”

    聽謝原的語氣變得正常許多,歲安這才放下心,閉上眼:“那就睡覺吧,明日醒來,我們再好好研究。”

    謝原亦閉眼,唇角輕輕勾了一下:“好。”

    ……

    自從祝家姑侄到長安後,謝世狄就立馬回了府,日日住府上,再不似從前那般神龍見首不見尾。

    隨著各州道要員離開長安,謝世狄也度過了最為忙碌的一段日子,眼看清閒起來,這就讓他有了更多功夫去找祝芸嬋。

    祝芸嬋和祝維流都住在官驛,兩人留在長安,主要還是善後,只不過,祝芸嬋習慣了軍旅生活,所以閒不下來,沒事的時候總喜歡騎馬射箭,操練強身,不讓自己有半刻頹廢。

    謝世狄對祝芸嬋的糾纏可謂是無孔不入,但每當這時候,謝世狄只是遠遠跟著,靜靜看著,從不打擾。

    “祝姑姑雖為女子,但亦不遜色於男將,軍中對她的讚賞不少,想來愛慕姑姑者,也不在少數。”

    謝世狄正看的入神,聞言詫異轉頭:“侄媳,你怎麼在這。”

    歲安:“有些母親喪儀的後事要找祝姑姑。”

    謝世狄連連點頭。

    芒山一事後,的確是祝家人在幫著皇帝處理山中的事,歲安找來也合情理。

    “六叔找姑姑也有事嗎?”

    謝世狄沉默片刻,避開歲安的問題,笑道:“既然你有事,你去吧,我走了。”

    歲安拜別,謝世狄擺擺手示意她不用多禮,轉身離開。

    眼看著謝世狄走遠,歲安正想去找祝芸嬋,一轉身,她竟已主動走來。

    看起來,她早就知道謝世狄在旁邊,故作不察罷了。

    “姑姑。”

    祝芸嬋笑道:“不是說在府上養胎嗎,怎麼專程跑出來了。”

    歲安:“也不累人,總呆在府裡也、悶得很。”

    祝芸嬋見她帶足人手,身邊都是服侍慣了的奴才,馬車又大又穩,也知不必過多操心:“行,走走也好。是為芒山的事?”

    歲安一語道破:“芒山的事一直都是祝哥哥在忙,我今日來,是想和姑姑說說話。”

    祝芸嬋沉吟片刻,笑了一身:“怎麼,嫁了謝家郎君,說話做事都有立場了?”

    歲安笑著搖搖頭:“不是,是有些別的事情想和姑姑聊,也想聽聽姑姑的意見。”

    祝芸嬋愣了愣,點頭:“行,說罷。”

    ……

    如果說謝韻嫻歸家是謝府發生的一件大事,那麼謝原代替袁書勤升任為戶部侍郎和謝升賢卸任尚書僕射,則是謝家另一樁大事。

    謝原在二十出頭的年紀做到戶部侍郎的位置,絕對算是年輕有為。

    不止是他,連帶周玄逸、段炎等在鹽政和山難中頗有功勞的貴族子弟,也正式得到了建熙帝的嘉獎封賞,終於開始踏入要職之列。

    可讓人沒想到的是,原以為會重建的暗察司,隨著李歲安閉門養胎,再度沉寂,無人去提。

    這件事讓不少摩拳擦掌之人倍感失望。

    暗察司一旦由李歲安重建,就變成了有規制受管制的衙門,加上它直屬於皇帝,必然成為一條更好攀升的榮華之路。

    放在從前,少不得有人瞧不起這種門路,覺得門路不清。

    但隨著貴族子弟紛紛下放,用實際政績和功勞獲取仕途的例子越來越多,這種成見反而越來越淡。

    比起鬱郁不得志,在偌大的家族中混吃等死不被重視,能得重用可展抱負才是最重要的。

    但現在暗察司仍然沒有重建,很多一早盯上它的人,便沒了打算。

    更沒想到的是,正當朝中為暗察司一事百思不得其解時,李歲安進宮面聖,將另一件事搬上朝堂。

    “修書?”

    消息傳到謝府,眾人倍感詫異。

    自古以來,的確有君王會舉行大型的修書盛舉,包括但不限於著史、註解詩文、矯正錯本、修復孤本。

    修書是一項極其重大的盛事,總結起來,需要兩個前提。

    其一,國泰民安,君主賢明。

    其二,有錢。

    其三,有賢才。

    反過來,若哪朝君主曾舉行過修書盛事,則是他治國有方,國家富強最好的證明。

    此前,國庫空虛曾成為朝堂難題,但隨著兩項大新政頒佈實施、漕運革新、剿滅黑市、發現金礦,以及對逆賊老窩的清繳,財政早已不是朝中難題,眼下甚至已然步入富裕之境。

    修書的前提有了,意義也不能少。

    其一,此次師氏發難,暴露出許多問題,既有朝中的,也有民間的,所以,必須鄭重的修史,來為明君賢臣正名,彰顯國威。

    其二,建熙帝從很早以前就開始革新科舉,從長遠來看,是開拓了選取人才的渠道,可是,好的新政,也得有能夠匹配的條件。

    至今為止,寒門子弟因讀書之難,連科舉都撐不到的例子比比皆是,修書可以極大程度上增加資源,除去糟粕,留取精華。

    書文得以擴散,自然能令真正好學讀書的賢才之士,不會苦於尋書之難。

    李歲安這時候提出修書,列出理由條條到位,別說建熙帝,就連朝臣都找不出反對的理由。

    為什麼要反對!?

    修書啊,如此鄭重偉大的事業,不比去暗察司掙一個前途要更體面光明嗎?

    自古以來,能參與修書者,非學識淵博的大儒不可得。

    能進入修書之列,都是可以載入史冊名垂千古的!

    修書的所有花銷,也是由朝廷撥出。

    這是名利雙收!

    建熙帝登基後,保留了秘書監,又另設集賢殿,兩處都是藏書之所,但因為集賢殿是後設立,距離皇帝近,藏書量又多,便成了皇帝常去的地方,秘書監反而冷清下來。

    皇帝讀書可不只是為了讀書,陪侍者雖為文人,但亦為言官,是有機會在皇帝面前開口諫言的。

    這是清要之職!

    若此次參與修書,此後必然可涉足此列。

    一時之間,修書這塊肥肉被不少人盯上,尤其是王氏和趙氏。

    憑兩家在朝中經營的地位,多少聽到了些關於袁氏的情況。

    雖說袁氏罪無可恕,但也不保證皇帝會不會借袁氏的事情,一併質疑到他們這些朝中元老世家貴族身上。

    他們又不像謝家,早早攀附上北山這根粗壯的大腿,只能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力求不出錯。

    修書一事被提出後,王紀和趙方邰相繼提出許多當世大儒,想也知道,各自提的人,多多少少都和他們有些利益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