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己 作品

第二百九十三章 大宋易儲

    餘玠喝了一杯酒,衝著石長老和段祥興一抱拳,出了府門,再次消失在夜色之中。

    “四師伯,還有兩萬‘忠順軍’要來?”

    在段祥興看來,有這一萬“忠順軍”和八千羅氏鬼國的人馬,就足以剷除所有的叛軍,餘玠卻說三日後還要到來兩萬“忠順軍”。

    “段皇,看來燕王殿下所謀者大啊——”

    石長老端起酒杯喝了一口,沒什麼滋味,比起桃花島上的“英雄醉”差遠了。

    “哈哈,石長老,以後還是不要叫在下‘段皇’的好,大理國已經被高氏所篡,我祖父才請得燕王的人馬,來攻取‘大中’的。”

    此時的段祥興,再說起此事,已經澹然了很多。

    “哦?——”

    石長老聞言,看了看眼前的段祥興,又瞅了瞅段祥興旁邊的朱子柳,若有所思。

    ......

    臨安城,大慶殿。

    九月已至,天氣轉涼,臨安城居然下了一場淅瀝瀝的小雨。

    小雨飄晨,卻帶不去眾人心頭的煩躁。

    各地秋收的數據統計上來了,雖然還沒得出最終的結果,但是從戶部尚書岳珂的臉上,就能看出情況極不樂觀。

    這是九月第一次大朝會,在臨安五品以上的文武百官,都要到大慶殿彙集。

    已經坐在中央龍椅上的官家趙擴,一眼看到了站在文官之首那位,心裡就是一動,他怎麼來了?

    史彌遠,大宋的樞密院使,朝中的百官之首,已經有兩個月沒上朝了。

    雖然,每日他都會到樞密院去當值,雖然私下裡也沒少會見各位朝臣,雖然已經先後向洛陽或送或賣了五十萬石大米,外帶還送去了五十萬兩銀票。

    那是給李莫愁未出世的孩子的,大荒之年,史彌遠這個當“外爺”的,不想讓自己未出世的外孫或外孫女餓著。

    在下邊很是活躍的史彌遠,卻已經兩個多月沒有來上朝了,今日怎麼會突然來參加大朝會了?

    難道是,因為昨晚剛到的那份軍報?

    文東武西兩相分立,史彌遠和太子趙竑分列在文武的最前端。

    史彌遠的出現,也讓朝中不少大臣心中一凜。

    有的人興奮,有的人迷茫,而老薛極的眼中,卻露出一絲憐憫。

    “眾卿,可有本章要奏?”

    官家趙擴先開口了。

    各部話事人,先後出班,將手頭重要的事情,一一當朝細稟。

    其實,這些奏本的內容,大多數已經提前放到了福寧殿的御書桉上,大慶殿上也不過是走一個流程罷了。

    這樣的大朝會,更像是一個月底月初的總結大會,做一份上個月的總結,和下個月的規劃。

    戶部尚書岳珂的奏報,還是吸引了大多數人的耳朵。

    雖然臨安城不算是缺水之地,但是,西湖的水位還是降到了近二十年的新低。

    災情最嚴重的還是河南五州之地,尤其是新納進來的許州,幾乎是赤地數百里,卻還要接收數十萬的饑民。

    許州,與其說是一個地方州,不如說是一個饑民集中營,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先後從金國湧進來五十多萬饑民。

    郭默為了避免發生意外,特意將三萬“岳家軍”,除了一萬常備防守在邊境之外,其他兩萬“岳家軍”,以百人為單位分散到各縣各鎮,維護當地的治安。

    “嶽卿,以你的估算,燕王那裡還需調派多少糧食過去?”

    自己的兒子自己心疼,老趙擴都沒問要不要調派糧食,而是直接問派多少過去。

    “啟稟官家,根據河南經略安撫使發來的書文,大批量的饑民湧入已經不再出現,現在最多是小股進入許州。”

    “杜安撫使估算,最終饑民的數量可能會停留在七十萬人上下,許州已經容納不下,其他四州也各自分擔了數萬人。”

    “以微臣估算,臨安最好再準備三十萬石糧食,至少能撐到明年的春天。”

    這樣的缺口現在看來並不算很大,大宋的南部,很多地方都種的兩季稻,少數地方已經出現三季稻,只是運輸上麻煩一些。

    “那麼,以卿之見,大金國還會有大動作嗎?”

    現在的大宋,主要是燕王麾下的兵馬,那真是遍佈極廣,恨不得多線開戰。

    西夏派去了“敦武軍”,大理派去了“忠順軍”,河北駐紮著“靖難軍”,河南駐紮著“岳家軍”。

    四大勁旅,“敦武軍”已經滿編十萬人,“靖難軍”和“岳家軍”都接近八萬,只有“忠順軍”還保持著五萬的編制。

    不過,一旦拿下大理之後,要在大理駐軍的話,恐怕“忠順軍”也得擴軍了。

    這四支勁旅的擴軍,其實單從人數上講,也沒有給大宋增加太多的負擔,最大的負擔是那些裝備。

    這四支勁旅的擴編,主要是從其他駐防軍中篩選,此消彼長,不斷地將全大宋的各地駐防軍,進行篩選、瘦身甚至撤編。

    之前很多是“邊境”的地方,如今都變成了大宋腹地,即便跟金國接壤的一千多里邊界,大宋也只需要象徵性地駐紮點兒軍隊就行。

    這樣一來,大宋真正的戰兵,就完全掌握在燕王府的麾下。

    “啟稟官家,這個問題老臣也問過燕王殿下,殿下的意思是‘拖死’大金國。這次接收他幾十萬的饑民,來年即便沒有了旱情,大金國的勞力已然不足。”

    “據最新的情報,大金國原有的十一萬人馬,如今又縮減了兩萬人,據說還出現了逃兵。”

    岳珂是回答不了這個問題的,接過話茬的是吏部尚書,當然更是燕王府的右長史薛極,而本該發言的兵部,卻也成了看客。

    “好,既然糧食還在我們可控的範圍之內,就該幹什麼幹什麼。至於大金國的事情,就全權聽燕王殿下的安排吧。”

    “哈哈,朕可是一直等著,有朝一日能帶著眾卿,到汴梁的皇宮裡去上早朝呢。”

    這老趙擴,今日竟然有些放飛自我了?

    “眾卿,還有何本章要奏嗎?”

    趙擴環視了一圈朝中的文武眾臣,卻在心裡將這些人和燕王麾下的文武對比了一番。

    如果再除去薛極這位燕王府的右長史,和衛涇這位燕王府的右司馬,再加上因為郭默的舉薦,才位列朝班的岳珂、宋慈、孟宗政等人。

    好像臨安的朝堂裡,還真沒什麼人是能拿得出手的了。

    哎,那個混小子,怎麼還長著一副識人用人的眼光啊?

    見無人再上奏表,趙擴還特意看了一眼,在那裡閉目養神的史彌遠。

    這老傢伙,難道進大慶殿來,就是來這裡打瞌睡的?

    “好,既然眾卿沒什麼表章了,朕這裡正好收到了一份軍報,跟眾卿分享一下。太子,你來唸一下吧——”

    趙擴從老太監手裡,拿過一卷綢布狀的東西,太子趙竑急忙上前去,雙手接了過來。

    “‘忠順軍’出征大理事宜奏報書”——

    原來,餘玠的“忠順軍”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徹底將原大理境內的反叛勢力,全部清理完畢了。

    一萬吐蕃騎兵,徹底被留在了大理。

    餘玠的“忠順軍”奪取旦當郡之後,直接在那裡駐守了一萬“忠順軍”,防止吐蕃人再次派兵南下。

    而盤踞在乞藍部等地的苗人,在兩萬“忠順軍”的威逼之下,被徹底解除了武裝。

    餘玠貫徹的是郭默給他的政策,在乞藍部專門劃出兩個縣的面積,由苗人統領進行治理,但是駐軍和治安必須由“忠順軍”來負責。

    苗人並沒有被區別對待,他們和別的民族一樣,都可以務農、習武、讀書、經商,甚至可以參軍。

    不過,只能是參加到“忠順軍”中去。

    餘玠果然收到了郭默的嘉獎,繼孟共的“定邊侯”和郭靖的“靖邊侯”之後,燕王府封出的第三位侯爵——“鎮南侯”。

    並將“忠順軍”也擴編到十萬,允許餘玠在大理原有軍隊,和苗人部落裡徵兵。

    此次遠征大理,一共出動了三萬“忠順軍”,總計折損不足一千人。

    剩下的“忠順軍”又不能總留在那裡,預計會留下一萬人,其他的會從當地選拔兩萬軍士,共計三萬兵力駐防大理各處。

    大理正式“去國為王”,由大理最後一位皇帝段祥興,親自到臨安來遞交降書順表,而“大理王”的稱號和相應印信,也只能由大宋官家趙擴來頒發。

    可喜的是,在餘玠攻陷大理城之時,找到了被高炯折磨的不成人樣的,大理神宗皇帝段智祥。

    只要人沒死,有其父一燈大師在,總是能給治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