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東流 作品

第38章 對比出差距

    兄弟兩個到了院子, 自有丫鬟來幫忙洗漱,又吃了一些東西墊底,兩人倒頭就睡, 撐不住了。

    因為太累, 還都發出了鼾聲。

    睡了一覺醒來, 剛發出點動靜就有丫鬟們進來服侍。

    京城距離安麟府並不近。

    他們兄弟兩個一路快馬加鞭,哪怕賈珠有些身體不適都不曾停下來。

    就是因為要趕時間, 要是晚了,林家就要算著日子扶靈回姑蘇了。

    現在兄弟兩個在姑母靈前親自上了香,這才安心。

    他們趕上了。

    明日, 琛玉就要啟程扶靈回鄉了。

    醒來後,兄弟兩個自然要去拜見林府的老太太, 這是禮數。

    因為身懷有任務,兄弟兩個在去老太太院子的路上一邊觀察, 一邊思索。

    林府上上下下忙而不亂, 主子說到底,也就那麼幾個。

    除去還未長成的表弟表妹, 也就是老太太和姑父兩個人。

    想到給姑母上香時看到那些林家族人,賈璉心裡不禁有些複雜。

    聽說,之前姑父跟宗族那邊不僅血緣關係遠了, 也並不親近, 現在看來,早就發生了改變。

    宗族的力量毫無疑問。

    不知道他們對姑父之後的嫁娶有沒有什麼想法,若是有的話, 到時候他們賈家身為原配孃家, 又該是如何行事。

    當下要是原配去世了, 續娶一般都會徵求原配孃家人意見, 這多是為了原配留下來的子女考慮。

    要是原配孃家不同意,鬧崩了把原配嫁妝拉走的事也不是沒有發生過。

    所以續娶會考慮原配家的意見,尤其是在有未長成子女的時候。

    為了持續兩家的姻親,就有了把原配的妹妹、堂妹表妹等嫁過去為繼室的情況。

    這樣有兩個好處。

    一個是原配子女有親姨母照顧,不用擔心孩子被苛待,另一個就是不用擔心姻親關係斷絕,兩家人可以繼續互為臂膀。

    在收到了他們姑奶奶去世的消息之後,悲傷之餘,他們不得不考慮起這一個現實的問題。

    他們賈家的姑奶奶並沒有親生子,而這位前程大好的姑爺年紀將近四十了。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四十歲已經是當祖父的年紀了,但再看姑父的官位,哪怕他年紀大了,肯定會有不少人家願意把花季女兒許給他。

    一來就是三品誥命夫人,更妙的是他膝下還沒有嫡子。

    想要拼一把的人不會少。

    賈璉也是這麼覺得的,姑父續娶的可能性很大,要是他再續娶了,又跟賈家沒關係,不用想也知道繼室對他們原配一家也就是面上情,要是有嫡子的話,更是隻會親近繼室那邊的親外祖家。

    這當然不符合賈家的利益。

    甚至對於賈家來說還不如庶子當家,那樣的話賈家還是林家唯一的外祖家。

    在他們出門之前,兩府的人就在商量府裡有誰合適。

    姑母這一輩,榮寧兩府都沒有適合的女子,只能往族裡找。

    但是族裡有出息的人家……上不得檯面。

    送過來當繼室不太夠格,頂多是當個妾。

    是要送一個妾過來,還是在姻親家裡找一個適齡的女子為繼室?

    比如史家或者王家。

    賈璉知道為什麼他們不想斷了這一門親。

    榮國府和寧國府現在最有力的姻親一個是姑奶奶嫁的林家,另外一個是王二太太所在的王家,王子騰繼承了祖父在軍中的人脈,發展勢頭同樣很好。

    但賈家的定位,是要武轉文的。

    林家,就是文。

    珠大哥哥天縱之才,十四歲就考取了秀才。

    老祖宗他們對珠大哥哥抱以厚望,還想著姑父日後能夠拉珠大哥哥一把。

    最後商量的結果是,要是姑父續娶,由賈家牽線敲定繼室人選,好方便照顧黛玉。

    黛玉表妹還這麼小,給別人他們也不能放心。

    賈珠不由得掂量了一下袖子裡的信,這封信是他爹寫的,說的大致就是這些內容。

    不知道姑父看了是否會同意。

    他們兄弟兩個不知道的是,賈母對這件事報的希望不大,但賈林兩家發生了什麼齷齪的事只有她一人知曉。

    在商量的時候她不好直言這事可能性很小,只好不表態,讓他們去做。

    成了最好,不成也不失望。

    *

    這場喪事毫無疑問是老太太主辦的,但她是長輩,不用在靈前守著,多是在自己院子。

    現在賈敏的孃家人來了,肯定要見一見。

    事實上在賈家人還沒有來到之前,老太太就已經把相應的準備做好了,每一次賈家來人,林家都不太順暢。

    更何況在她所看到的夢中世界,黛玉就是在賈敏這個母親去世之後沒多久被賈母接到了榮國府去的。

    現在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了。

    當時兒子願意鬆口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喪母長女不娶,容易讓世人懷疑這樣環境下的女兒沒有得到足夠的教養,心性存疑,也可能無法勝任主母職責。

    而賈母別的不看,她是國公夫人,又是黛玉的親祖母家,兒子相信去到她那裡,黛玉肯定能得到很好的照料。

    再一個就是當時兒子的所處的情況不妙了。

    當今聖上生養了太多有出息的皇子,雖然早早的就定了太子,但是太子最終並沒有坐上那個寶座。

    前期還好,後期隨著聖上年紀越來越大,皇子們越發年富力強,在那樣的大漩渦裡,只忠於皇上的路不好走,選一個下注的路也不好走。

    無論怎麼做都會討另一方不歡喜。

    當時兒子又遠離京城,多年在外為官,對京城的局勢無法第一時間掌握,也沒有過於親近,而且在朝中有地位的人提點,單槍匹馬在外打拼。

    即使有聖上的信任,但還是太容易出問題了。

    也是因為當時兒子在那個敏感的位置坐了太久,才有了後來的禍事。

    他不動,就已經成為了某些人的眼中釘。

    兒子發現了不對,察覺到了危險,為此,他選擇把唯一的血脈送回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