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五百五十七章 掌聲

 “說完胎,我們再說釉。”


 “古代瓷器釉面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越厚的釉表現得越明顯,那就是燒造過程中釉中的氣泡生成和溢出,會在瓷器表面形成一種細小緊密的‘棕眼’,俗稱‘橘皮紋’,它們與釉內的微小氣泡使光線散射,從而產生一種特別的柔和感,在甜白釉上,表現為一種類似玉石的‘潤度’,一種油脂感。”


 “很顯然,這件瓷器並沒有這樣的感覺,釉面呈現出的是純粹的玻璃質地,光亮浮滑於表面,行話裡這叫‘賊光’,不同於古瓷內斂的‘寶光’,這是由於新瓷器表面過於光滑造成的。”


 “而最關鍵的一點,成化甜白的白色,其實還是一種複雜的光學反應,它並非是一種純白,而是偏暖色的瓷胎,與偏冷色的釉色兩相結合到一起,表現出來的一種令人愉悅的白色,古人用‘甜白’二字來形容,實在是恰如其分。”


 “永樂和成化甜白,迎光透視時,胎土呈現出的,是一種肉紅或粉紅色;而在器物足邊和折角積釉處,常閃爍著一種澹澹的蝦青色光澤,如果積釉再厚一點如碗底一圈,會構成一種神奇的‘湖水綠’的釉色堆積,非常美麗。”


 “這種‘複合甜白’的工藝配方在成化之後便已經失傳,後世晚明彷品因胎厚,且燒製技術不過關,釉面呈現閃黃或閃灰;”


 “弘治、嘉靖甜白釉器底均呈青色,釉面偶有醬黃色斑點;”


 “清代康、雍甜白釉白而微青,比較瑩潤,胎質較粗,裝飾暗刻為多,題材有花草、山水等;雍正彷永樂甜白釉的同類器,除了四壁透光外,連器底也是透光的,這是永樂和雍正甜白釉的最大區別。”


 “乾隆的甜白含粉較重且較白,但釉質不及康、雍細膩,暗刻的多較繁複,釉色白,但是不潤,一般多閃青色,而民窯器多彷宣德、成化、弘治款,有青花書寫,也有暗刻楷書款,以青花為多;”


 “之前我說您這個碗是建國後瓷器廠彷乾隆款的甜白釉,根據就在這裡。”


 “那既然有這麼些乾隆甜白釉的特徵,您為何又不直接說它就是乾隆的,而要說是彷乾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