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七十八章 思考

    人是社會動物,而“仁”指明瞭是“二人”,這個二人,一個是“己”,一個是“己”之外的所有“他”。

    所以這既是一個個人用什麼理念去看待社會的問題,也是一個社會以什麼理念管理個人的問題。

    所謂的“相處之道”。

    儒家認為這兩個理念是辯證統一的,個人看待社會和社會管理個人的正確理念, 就叫“仁”。

    因此“仁”,其實還是儒家定義的,如何去做群體當中一個個體,才能讓這個群體更和諧更繁榮的方法論。

    同時也是儒家給這“二人”一個善的定義,即“個體之善”和“社會之善”的定義。

    當然既然是群體,就是存在認知範圍和邊際效應, 你只能去做到自己能力範圍以內的事, 因此有孝悌謹信和修齊治平幾個步驟與層次, 這是題外之話。

    至於說儒家所說的這些,他們自己有沒有做到,那也是題外之話。

    更甚至於說,因為他們沒有完成,就否定他們曾經提出過的一切,曾經實踐過的一切,哪怕這個理論本身並沒有多大的毛病……這更是題外之話了。

    周至個人認為,這套理念其實是沒有什麼大毛病的,只不過在實踐當中出了問題。

    但那也是在生效千年以後,忘了隨時代變化進步而調整,或者說調整的方向錯誤造成的,需要的是社會精英們的“撥亂反正”,而不是“全面否定”,“矯枉過正”,或者“流於表面”。

    說一千道一萬,周至也堅信一點——那就是哪怕儒家最激烈的反對者, 也希望自己實際生活在一個“溫良恭儉讓”的社會氛圍當中,也希望自己得到社會和他人“仁義禮智信”的對待。

    這就是忘卻了“仁”字的“二人”之解,對他人和社會的“他心”頗有要求之時, 卻先將這頭的“己心”迷失或拋棄了。

    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

    理解掌握了這些,再回到課文這裡,如何才能夠找到隱藏在廣泛社會實踐和社會關係中的“己心之善”和“他心之善”呢?

    如何才能夠讓歸納總結出來的“二心之善”,最廣泛地反哺到社會實踐和社會關係呢?

    如何讓這個理念,能夠得到社會組成各階層,個團體,各個體的最廣泛的認同與擁護呢?

    如何能夠使它們儘量地和諧統一為一個社會整體呢?

    這就需要博覽群書,廣泛學習,以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

    要堅守志向,不因為外部干擾誘惑而輕言放棄;

    要認真觀察,懇切求教。

    要善於思考,不要好高騖遠地區追求什麼“終極目標”,才能得到這個社會所需要的“己心之善”和“他心之善”,才能找到這個正確的相處之道,即“仁”。

    思索到這一層,子夏這句話前半部分和後半部分的邏輯因果關係,才算是真正地建立起來了。

    周至認為以上這些, 才應該是學校傳授給大家的東西, 但是可惜,學校只要求默寫, 翻譯。

    一班有這樣的“語文輔導員”,也真是讓徐有志感到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