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第 221 章

    齊軍撤了,出去騷擾姜祁的騎兵也回來了,沐瑾下令清理戰場。



    這場仗沒打太久,雙方互有死傷。



    沐瑾這邊仍然是輕傷的多,重傷和死亡人數都較少,姜祁那邊折損了大概有七八萬人,真正折在兩軍正面交鋒時的大概只有三四萬人,另外還有幾萬人是在齊軍撤退途中,留在戰場上沒能撤走,以及撤離途中被追上宰了的。



    俘虜依然不多。



    齊軍發現逃不了,全都拼命反抗,沒有投降的,逮到的俘虜都是受傷沒反抗能力或者被當場按下的。



    沐瑾把賴瑤找來,問:“那些俘擄死戰不降是什麼情況?”



    賴瑤道:“死戰不降,戰死後,家裡人會有獎賞撫卹。若是怯戰不攻、當逃兵、降兵,全家獲罪,若是投敵,誅族。”



    沐瑾對此無話可說。



    賴瑤提到姜祁覺極為棘手,“姜祁大軍至少還有五十萬人,尚有可戰之力,必定不會善罷甘休。可如今石油、燃油都已經耗盡,僅憑山上的投石機和靠大軍死守城牆,恐難抵禦。如今姜祁已對騎兵有了防範,我們想再以騎兵突襲騷擾,有被圍堵之險。”



    在平原和長嶺關之間,還有長嶺山十幾裡官道,想要派騎兵出去,就必須把步兵也派出去,守住長嶺山入口,以保障騎兵能夠撤回來。



    如今京城平原之地盡在姜祁手裡,他手裡的兵又多,如果像之前打柴緒那樣派騎兵出去騷擾襲擊,姜祁只需要派兵堵住回長嶺山的三道口子,就能來個甕中捉鱉。



    騎兵孤軍深入,帶的食物有限,回不來,又無法在外面獲取所需,餓都能餓死在外面。



    這險絕不能冒。



    沐瑾很想得開,“打仗,哪能一直靠取巧,我們先耗進去他二三十萬兵,連挫對方士氣已經佔了很大便宜,接下來就死守唄。有險關之利,還是可以想辦法守一守的。”他取出桌子上的一份摺子遞給賴瑤。



    賴瑤接過摺子,展開,見是兵部快馬奏報,中軍大營以及從周圍各郡縣調派的郡兵、縣兵都已經在路上了。中軍大營大概要到八月底才到,周邊幾郡的郡兵、縣兵這個月底就能到。有支援,撐得就沒那麼難,賴瑤長鬆口氣,臉上也多了幾分笑意。沐瑾道:“七月中旬,昭武堂的學子該畢業了。”



    他們在昭武堂學的就是帶兵打仗的本事,出來就是佰長級的軍官。這些系統學出來的,跟在軍中補課出來的,基礎底子都不一樣,再上戰場上歷練一番,總能蹦出些出眾的將才。



    賴瑤摩拳擦掌,對沐瑾說:“一定守穩長嶺關。”她的話音一轉,又問:“那山裡?”



    沐瑾道:“姜祁的目標明確,又敢死磕,我們的花樣多,他摸不清楚長嶺山的情況,又有柴緒的前車之鑑,應該不會分兵打山嶺戰了。為防萬一,我們留些哨崗逮探子和盯緊對方的軍隊動向就行了。”



    賴瑤道:“行。那我把衛侯也撤過來。”



    ……



    姜祁很清楚,新增加的三萬騎兵,意味著沐瑾在草原騰出手來了,但騎兵的速度快過步兵。



    草原的軍隊至少還得再等一兩個月才能抵達長嶺關,如果柴緒消息靈通,攻一波臨江郡,還能再拖一拖沐瑾這裡的增援速度。



    他連番進攻,雖然沒給沐瑾造成多大傷亡,但投石、黑油的消耗會非常大,沒有火攻相助,再想給他造成之前那樣的慘烈損失幾乎不可能。



    姜祁當機立斷,決定趁著沐瑾的援軍和補給到達之前,搶奪下長嶺關。



    他讓大軍休息了兩天,將傷亡較重的隊伍重新整編好,便再次率領大軍朝著長嶺關發動進攻。



    這一次五十萬大軍的糧草、帳篷全部拉到長嶺山腳下,大軍分成兩批,輪番休息進攻。



    為了避免架在山上的投石機給大軍造成慘烈的傷亡,兵卒間的距離拉得稍遠一些,等到了長嶺關口處再集合,發起猛攻。



    他另外還調出了幾萬兵卒,在官道就地挖溝取土挖壕溝壘沙袋牆。有這些沙袋牆和壕溝在,對落石能起到很好的抵禦作用,還能攔截騎兵。



    齊仲派探子盯緊齊國的動靜,見到他們挖壕溝壘沙袋牆,第一時間報到沐瑾那裡。



    沐瑾只能讓他們堅守長嶺關,硬扛姜祁進攻。



    城牆上的地方有限,放不下十幾萬大軍,只能是能放多少放多少,主要以弓箭手、刀兵為主。



    沐瑾覺得弓箭的威力不夠大,射程不夠遠,幾乎沒有安排專程的弓箭兵,都是軍隊訓練時有弓箭射擊項目,人人都會射,也都有練。必要時,調一批人和弓箭,直接安排上就是。



    弓箭的數量有限,只安排了五千弓箭兵,其餘的都是刀兵。



    長刀用鐵多、製造成本高,但是它殺敵的威力比長戟、□□要厲害得多。沐瑾養軍那麼大的薪俸開銷都出了,也不差這點精鐵鋼材的錢,早就逐漸把槍戟給淘汰了,都換成了長刀。



    城樓上交給弓箭手和刀兵防守,城門口、城樓後方還排列有軍隊。如果城牆、城樓失守,就得靠後面的軍隊把對方打回去,重新奪下城門和城牆。



    再就是,打仗費力氣,總不能一群人頂在第一線,總得有個輪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