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舞春秋 作品

第1568章他們要的是全世界


  針對於東方世界的頂層設計,塞恩還提出了第二個方向。

  從非必須品成為“剛需”。

  兩者結合,方能讓這種理念根深蒂固。

  塞恩表示,他曾在華夏留過學,對於東方人的人性花費了很多的精力去研究。

  他提出:東方人的思維模式與西方不同,習慣於“追隨”和“攀比”。

  所謂追隨,就是跟風。

  別人有的,我也一定要有。

  別人怎麼做,絕大多數人怎麼做,那麼我一定就得怎麼做。

  不然,“我”就是異類。

  所謂攀比,只的是東方人的“好勝心”和“好強心”。

  簡單來說,是一種曾經被極度壓迫後,由自卑和不自信的心理作用所映射出的一種心理狀態。

  他們熱衷於表現出自己的強大,熱衷於聽到別人不如自己。

  無論是國度內外,都是如此。

  所以當一個身邊的朋友“過”的比自己好的時候,那麼他們心理的那種映射作用就會愈發的強烈。

  尤其是在當下這個年代。

  “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家的丈夫。”

  “別人家的老婆。”

  “別人家……”

  這種隱藏在最不顯眼處的話題,在塞恩看來卻是把東方人的人性摸的透徹。

  所以在他的頂層設計上,多了一項針對於這種人性的“屬性”。

  一旦這種商品被轉換成了某種“剛需”,那麼就會呈倍增學的效應擴張開來。

  十傳百,百傳千,直到遍地開花。

  別人有,我也一定要有。

  不然,我就是不如別人。

  而如何把這種非必需品完成一個向剛需轉化的過程,就需要在頂層設計上花費功夫了。

  至於他們是如何做的,江洋此時心中已經有了一個完整的答案。

  拿當代一對年輕的夫妻來舉例。

  掏空父母的積蓄,壓上自己的未來,揹負上30年的債務。

  卻沒有想過在如此快速的時代發展下,30年後的房產已經不再適合他的子孫居住了。

  於是,他的兒子在婚姻需求的迫使下,摒棄了父母留下的筒子樓,不得不選擇更加先進的電梯房或者學區房。

  下一代掏空上一代的積蓄,為了償還貸款一天也不敢懈怠自己社會中低層的“勞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