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迦樂 作品

第118章 第 118 章

    張文雅早上坐地鐵,一個陌生女人對著她喊:“是你嗎?阿妮婭·張?”

    她緊張的趕緊走開。美國啥人都有,為了引起女演員注意,刺殺總統的都有,誰知道這個女人想幹嘛。

    “你愛他嗎?你愛他對嗎?”

    張文雅緊張的左顧右盼,十分窘迫。

    “kisshim!”陌生女人對她大喊。

    啊,這這!

    *

    美國媒體其實很刻薄,比如湯姆·克魯斯的澳大利亞妻子妮可·基德曼,媒體說她的一頭紅髮像“澳洲沙塵暴”,說她的膚色太白而不夠“健康”,說她到好萊塢後取得的所有成果都是因為丈夫,無端否定她的努力;她要是胖了一點,媒體就會猜測她是不是懷孕了;她要是臉色不好,就會猜測是不是跟丈夫吵架了,“婚姻恐亮紅燈”,年年“被離婚”。

    妮可是電影明星,她無法擺脫媒體,這是成為明星的代價。

    同樣的事情要是發生在普通人身上,實際很難承受。光是面對閃光燈就足以讓一個準備不足的普通人奪路而逃了。

    張文雅要是沒有國內的媒體經驗,也應付不來。暑假的新書發佈會上,足有數百家媒體參加,聲勢浩大到主流作家也沒有這個排面。她是這兩年中國最有名氣的暢銷書作家,前不久她有了自己的美國經紀人,有幾家出版社打電話給她,想要她寫一本《我在哈佛上學的日子》的美國版。

    美國人信奉“言論自由”,媒體對明星名人品頭論足,下嘴刻薄,群眾很容易被媒體影響,而且矛盾的是,雖然美國群眾有相當一部分瘋狂熱愛娛樂明星,但也有同樣多的群眾不免在內心鄙夷,認為娛樂明星低級趣味,格調不高。

    所以高學歷的明星會更受追捧,媒體對他們也比較寬容一點,刻薄話少一點。

    小約翰·肯尼思是媒體的寵兒,但媒體也沒有少奚落他,只要他有哪一點做的“不夠好”,就會被媒體大肆嘲諷。

    如果能在美國出版實體書,對她在美國媒體和美國群眾心目中的地位必定有大幅度提高,從“專欄作家”升級到“單行本作家”。“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實際上適用全世界,作家也會捱罵,但相對來說會少得多。

    經紀人拿著她的《我在哈佛上學的日子》英文稿去跟幾家出版社談,出版社表示要修改,添加更多的美國內容,還希望她能寫自己的家庭,尤其是母女矛盾。

    這不就要跟自傳差不多了嗎?我到了能寫自傳的年齡嗎?

    張文雅拒絕了。

    出版社又想要她寫跟小肯尼思的約會,她大發雷霆對經紀人吼了半天,經紀人便拒絕了這家出版社。

    低級趣味!天天上娛樂版還不夠嗎?!

    *

    到了《紐約時報》報社,發現很多人對她行注目禮。

    沒辦法,當看不見吧。

    貝特先生說,她今天就別出去了,去資料庫找資料。這種事情稀鬆平常,只是因為她在報社上班,所以員工們都覺得“啊娛樂版頭條人物就在我身邊”,會有點新奇感,下午他們就會忘了這事,忙著趕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