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第 180 章

    便是這些景象,叫裴少淮小心翼翼不敢冒進。

    他腦中確實有很多後世的奇思妙想,但不是什麼都可以掏出來,不合時宜、未經論證的產物,不是造福一方,它首先摧毀的,將是最底層、最脆弱的老百姓。

    “大人,趕在六月南風上岸前,眼前所見的這一片都能填平。”齊族長上前稟道,又問,“大人,是不是要引一條路通往城裡?”

    “可。”裴少淮點點頭。

    時至今日,但凡腦子靈光些的,都能瞧出些端倪來——這位裴知州是鼓勵出海行商的。

    朝廷派他來就任,似乎是別有意圖的。

    可偏偏裴少淮遲遲不頒開海聖旨,而是一點點地“走漏”風聲,如蟻蟲撓心,讓整個閩東南的海商們不停去打聽、揣摩,不敢輕易做出決斷。

    商賈謀利,從不會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裴少淮目前作為“勢弱”的一方,陣線拉得越長,對他越是有利。

    ……

    京都家書傳來,裴少淮展信。

    少津在信中,滿篇都寫著一個“憂”字——朝中攻訐長兄的摺子鋪天蓋地而來。

    有人攻訐他執尚方劍南下,遲遲不幹開海的正事,不務正業,辜負了天子聖眷、期望;有人攻訐他一個朝廷官員,上香祭拜異姓宗祠,數典忘祖,與當地鄉紳結黨連群、朋比作奸。

    甚至有人抹黑鳳尾峽一戰,說裴少淮一個文臣搶著立戰功,心思不純。

    不怕文臣慧、武臣勇,只怕文臣亦慧亦勇。

    若說前邊這些是小吵小鬧,後邊蓋的這頂帽子,則不得不當心。

    先是福建布政使上奏,言說閩東南海賊佔島稱王,十分囂張,民間有傳王矗為“義王”、徐霧為“武王”。

    又言,經過暗中查探,這些海賊中不少是前朝餘孽,蠱惑民心,光復元朝的賊心不改,不得不防。

    這道摺子引得朝廷廷議,天子跟前敢稱王,皇帝再是仁慈,又豈能忍下如此逆鱗。

    廷議還未有結果,泉州府加急上奏,彈劾雙安州知州與賊同謀、狼狽為奸——裴少淮私下見了王矗,又與王矗合作了,此乃事實。

    先是“文臣搶戰功”,後有“與賊勾連”,三人成虎,愈演愈烈,明明是擊沉幾十條船的抗倭大功,反倒被汙衊成了“賊心”。

    張閣老、徐閣老、楊大人等自然出言反訐、替裴少淮說話,可姻親關係、門生關係,又被眾多官員彈劾為“袒護”、“包庇”。

    朝中彈劾、爭辯,本就是常態,只要天子信任,就不足以為憂。

    少津之憂,憂在皇帝態度不明,皇帝雖未定裴少淮的罪、也未說要嚴查裴少淮,但他把所有摺子都存了起來,每一本都有細看。

    御書房裡談論此事時,又避開了張令義、徐知意等大臣。

    就怕君臣間生了嫌隙。

    少津在信末寫道“弟以為,脫兔留三窟,兄應謹慎為好”,裴少淮明白,少津指的是,單單靠天子聖眷、信任行事,還是太冒險了些,眼下情況不明朗,不妨先留一條後路。

    自憑自力更為牢靠一些。

    少津還說,自己打算先辭去給事中一職,暫且不插手韃靼議和的事,免得給兄長添亂,詢問兄長的意見。

    裴少淮引火焚信,火光映照下,臉上並無憂慮。

    這段時日,常常難以見到燕指揮的蹤影,已經給了裴少淮答案。

    他知道的比少津多一些,所以在他看來,天子“神色陰晴”、“態度不明”不是因自己而起,皇帝沒有下令阻止,他便可繼續做下去。

    裴少淮提筆,靜靜沉思片刻,這才落筆,在信中寫下四個字,回覆少津。

    “莫管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