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第 129 章

    外贈銀幣, 以助推廣,此事一經上諫,便受到了朝中過半言官的反駁, 駁斥之烈遠甚於前幾回, 各種駁斥言之鑿鑿。

    無他, 不管是鍛造銀幣, 還是改革朝貢,裴少淮上諫有理有據,未給群臣留太多駁斥之機。而這一回, 裴少淮提出讓銀幣外流,與大慶曆代錢法有違。

    錢者, 貴也, 守住錢財才能保住富貴。“守財”的思想,在大慶人心中早已根深蒂固。

    朝廷大多官員亦是如此。

    本是尋常早朝,裴少淮的一番話似是捅了馬蜂窩, 言官個個亢奮,一吐千言。

    戶科給事中道:“自唐宋以來, 大慶之內盡缺錢,受錢荒之難。各藩國無造幣之道,素來喜好大慶銅幣,各邊關屢禁不止,常有不法者攜錢幣拋售海外,以致大慶錢荒更甚。”

    他接著又言:“大慶銅料有缺,南太僕寺將大內幾十萬斤舊銅器用於鑄錢, 天子仁慈, 准予前朝舊錢流通, 這般代價之下, 才換得錢荒有所緩和。”

    戶科給事中所言非虛,周邊藩國多數不會鑄錢,大慶的錢幣相當“搶手”,經常外流。

    戶科給事中就銀幣一事,繼續說道:“不可否認,裴給事中見識過人,短短一兩年使得銀幣在大慶內得以流通,便於大宗買賣,百姓易貨易物更加順暢。然此時讓銀幣外流,若導致大慶內銀幣短缺,豈非前功盡棄,舊弊又生?”他把銀幣當作銅幣來類比了。

    右都御史附議,言道:“宋呂南公曾作詩為百姓訴苦,錢荒之時,一枚銅錢重於丘山,家有稻束米粒卻嘗豐年之苦,詩曰‘再三入市又負歸,慇勤減價無售主’。陛下,銀幣非但不可外賜,還應嚴防死守,以禁外流。”

    御史所言,確有其事。宋時錢荒尤為嚴重,朝廷非但嚴禁銅錢外流,還嚴禁民間使用銅器,私藏一兩者杖八十。

    愈是嚴禁,士族豪武愈是以銅為貴,小小一枚銅錢已超出了其本身的價值,使得百姓得了銅錢都藏著,不敢輕易花出去。所以上好的米糧“再三入市又負歸,慇勤減價無售主”,銅錢易物重重受阻。

    富人得了銅板,往往窖藏在家中,守著一個富貴窩過日子。

    眼下銀幣比銅錢更值錢,不僅用於造幣,還可鍛造成各類首飾,許多官員自然而然認為銀幣錢荒會比銅幣更嚴重。

    裴少淮站在廷前,恭恭聽著其他人的駁言。今日廷前辯駁不同於以往,與黨派相關甚少,屬實是在論朝廷新策。

    他以為,宋時應當去撬了那些藏錢的地窖,而非嚴令銅禁,越禁越貴,越貴越藏。

    錢幣若是不流通,便失了本職,猶如一汪死水。

    總歸現下論的是銀幣,而非銅幣,裴少淮問右都御史道:“下官敢問御史大人,宋時富戶地窖銅幣萬萬數,窖而不用,如此舉止可乎?”

    御史仔細思量了一番,他知曉眼前這位年紀輕輕的給事中能言善道,不可小覷,生怕被套進陷阱中。半晌,右都御史言道:“自然不可,方孔銅板,寒之不能衣,飢之不能食,覆之土窖當中,不見天日有何用?錢者如源頭活水,不流則易枯槁。”

    可見,這位右都御史是有些底子的。

    便是他仔細防著,仍是落入了裴少淮的話術中,裴少淮先擺出事實,道:“大慶覆土之下少銀礦,每年產銀不過三十萬兩而已,然去歲,單單寶泉局,收到的海外白銀就不止三十萬兩,若是海外無流入,這些銀兩從何而來?再者,去歲太倉州碼頭單單船稅,亦已超過五十萬兩,多來自於東洋、南洋。銅幣易生錢荒,乃因只出不進,朝廷缺銅而百姓藏銅,如今朝廷白銀有進有出,進大於出,豈可與銅幣同類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