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第 125 章

    裴少淮穩了穩心緒,“張尚書”一開始緣何要救濟“遠房孫子”?為了彰顯大宗仁義。他說道:“《莊子?天運》有言‘夫鵠不日沐而白,烏不日黔而黑’,若想以仁義來教化子孫,則猶如‘若負鼓而求亡子者邪’,故此,微臣以為張尚書出手闊綽,不計得失,想以仁義來獲得遠房族親的崇敬,想以此來彰顯大宗的風範胸襟,是不得長久的,反而會讓人將生性藏匿得更深。”

    莊子並非科考必讀書目,可其中的這幾句話用在此處恰好。

    裴少淮繼續道:“至於他們之後的偷盜、攔截、結黨,實屬惡行,不可不治,愈是不治則愈是猖狂,終有一日想把整個尚書府都當作自己家的。對於府上的惡奴、莊頭,也是這個道理。”

    皇帝越聽神色越嚴肅。

    “管事手中壟斷一府採辦,極易瞞天過海,從中漁利,使得尚書府既花去了銀兩,又得不了好貨色。假若是尚書府大開後門,只消是對外道一句,想要什麼品相的貨物,自會有小商販們送貨上門,屆時貨比三家,擇優而購,這樣的交易才是公允的,不受管事刁瞞。”裴少淮說道。

    他只說了幾個要點,並未鋪滿鋪開,想來皇帝既聽明白了他的隱喻,事後必定還會深思斟酌。

    皇帝再次拿起張尚書的摺子,看了幾眼,言道:“張尚書要處置這麼多事,你轉告他,這半月的告假,朕允了。”

    “微臣遵旨。”

    ……

    從御書房出來,裴少淮的心坦然了幾分,至少第一步已經邁出去了,還算比較順利。

    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開海通商,可不管是言語中,還是隱喻裡,都隻字未提及“開海”。

    似乎離題萬里。

    實則,只有解開了“朝貢貿易”和“官商壟斷”兩道枷鎖,大慶才有可能順利推行全線開海。這兩道枷鎖觸及朝中太多人的利益,唯有皇帝親自動手,才能解開。

    眼下,大慶的禁海不是完全封禁,而是留有出和入兩個口。

    “出”是官船出海行商,完全壟斷在官商手中。就好像是尚書府的採辦管事,一家獨大,權勢在握,則容易胡作非為。

    “入”是周邊大小番國遣使來朝,向朝廷獻上貢品,順便在大慶朝裡買賣貨物,所謂“先貢而後市”,這是大慶頒賜給番國的資格。

    大慶建朝之初,為了穩固朝堂,親近友鄰,營造萬國來朝、四夷威服的景象,對前來朝貢的番國、使臣極為優待,遵行“厚往薄來”,送船送物,讓他們滿載而歸。

    太-祖曾有言:“外夷仰慕大慶,不惜萬里跋涉,踏驚濤駭浪而來,上貢四海佳品,理應對其大禮厚遇。”

    就這麼傳承了下來。

    番國來貢時,船上帶有三樣東西。其一,大慶朝頒賜的信符金牌,以驗明身份;其二,正貢之物,獻給大慶皇室以示敬意,多是金銀器物、寶石瑪瑙、龍延檀香等;其三,用於通市買賣的貨物,在京師會同館、市舶司對外售賣,若是出售不盡,則由朝廷出價兜底。

    如此穩賺不賠的生意,自然引得四夷屢屢來貢,船隻越來越多。

    然此時大慶太平,仍承襲“朝貢貿易”實屬賤買貴賣,互市無公允所言,利皇室而不利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