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第 123 章

    第一年做成了,農戶見到好處,第二年第三年就順利了。

    竹姐兒瞭然,立馬換了一個法子。

    她先借官紳里正之口,讓農戶們知曉棉花為何物,坡地畝產最低多少,又每畝預付了些銅板子,讓農戶們不必擔憂一年顆粒無收。

    為了做成棉織造坊,竹姐兒可以先不計較一時得失。

    果然,慢慢有大膽的農戶前來畫押,或直接在自家坡地上種三五畝,或選擇開荒試種,既不耽誤家中一年的收成,又可另謀一條路子。

    與此同時,喬允升派人南下收購棉花,再隨商隊運回,用於實驗紡紗、織布。好手藝是靠練出來的,越練才能越精,棉織造坊裡不能斷了棉鈴。

    另一邊,幾經調整後,楊時月的新式織機愈加完善,她在軌道兩端按上了鐵質彈片,讓飛梭左右穿行更快了幾分。

    織出來的布不再限於兩尺寬,可按需求紡織五尺、乃至十尺寬的布匹。

    當然,織得太寬也會影響到織布的速度。

    楊時月讓張管事在京都城裡選了幾家木匠鋪和鐵鋪,將新式織機的關鍵零件拆解,交給幾個鋪子分頭去做,所有部件運回到織造坊裡,再組裝起來。

    按裴少淮的話說——新式織機以後必定會流傳出去,也會推廣,但不是現在。棉織造坊需要先打出名號來,當了“領頭羊”,才能讓棉花在北邊儘快鋪開種植。

    ……

    正是這些事都在有序進行著,成功在望,不管是三姐,還是妻子,都興致勃勃,一腔熱情,讓裴少淮打定主意——要助力朝廷儘快全線開海,准予大慶百姓向外經貿。

    先有開海,後有棉紡。

    他知道,一旦棉織造坊做成,上至朝廷、下至黎民知曉棉花、棉布的好處以後,會有更多人跟著種植棉花,這是不可逆的趨勢。

    新式織機、水力紡車遠遠不斷產出布匹,一個作坊就比得過成千上萬戶人家,到了那個時候,若還是拘囿於大慶之內,勢必會出現與民爭利的情況——百姓沒了生計沒了口糧而生亂。

    朝廷不會放由動亂,棉織造坊會成為眾矢之的。

    屆時,不管多麼靈巧先進的織機,紡紗多麼快的機具,多麼省力省時的想法,都會像曾經的水力大紡車一樣,被摧毀、被禁用。

    一切重歸最初——織布重新迴歸家家戶戶後院內,慢慢而悠悠,民婦徹夜而織,換雜糧一斗。

    只有開海,讓大慶百姓都用上新式織機、紡車,把多出來的棉布源源不斷銷往海外,為百姓謀利,織機上的木輪、木齒才能越轉越快。

    甚至帶動其他東西轉起來。

    裴少淮不止想織出棉布而已。

    夜深了,裴少淮仍在書案前坐著,閉目沉思。

    皇帝已知曉開海可豐盈國庫,有意開海,卻久久難以推行,這便說明其間阻力不小。

    此事不易。

    ……

    越到了年關,時日過得越快,一晃眼就要到春節了。

    今年是個豐年,大慶各地無災,京都城裡過年的氣氛更濃了幾分,街上熱熱鬧鬧的。

    裴秉元、林氏和少津幾人仍遠在江南,不能回京一同過年,未能全家團聚,使得伯爵府少了幾分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