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豆 作品

第42章 第42章府學

    英姐兒痴『迷』於『藥』,已開始涉足此道,誰又能斷言這是,能一帆風順呢?

    能執掌命運的,只能是命運本人,而非。

    這樣的感悟把裴少淮曾經的自大擊得粉碎。

    半月後,英姐兒身子已經大,又恢復了往日活潑的『性』子。這日,林氏正打算去戲樓和酒肆裡查點賬目,正準備上馬車,只見英姐兒帶著拂冬跟上來,說道:“孃親一人怕是忙過來,女兒跟過去打打下手罷,哪怕是幫著謄記賬目也是的。”

    林氏欣慰笑了,開懷言道:“那自然,我早便打主意了。”母女二人攙扶著一同上了馬車。

    ……

    ……

    五月初,順天府學張貼告,擇於初九日考核轄內秀才,擇優錄入府學就讀,五十人為額滿,各考生憑文取進。

    教化行,京師自當率垂範,順天府學為大慶朝府學首,名氣最盛,府學內教諭皆國子監抽調,學風嚴正,人才輩出。居於京畿地,每隻大興、宛平兩縣錄取五十名秀才,競爭頗為激烈,若是幸落選便只能退而求其次,到縣學就讀了。

    學子熱衷於官學,還有一原是官學有資格舉薦貢監,順天府學舉貢的名額向來比其地方多出一倍。

    消息傳出來後,段夫子對裴少淮道:“前讓們進縣學,是擔憂等歲尚小,辨是非,受那急功近利科考速成術影響,一葉障目見泰山。如今,的文章已經小成,頗有自己的筆法,又有了明白是非的能力,去府學讀書矣。”

    又言道:“我所講授的,即便再,亦只是一家言,長久拘囿於我門下,往後必定面臨寸步難進時,也當出去聽聽外面的學問,結識新的同仁,辨識周遭的形形『色』『色』了,一點點累積自己的見解,如此才能更上一層樓。學問如同雕琢,是大刀闊斧得其形,再小刀慢慢削去細枝末節。”

    “再者,若出去看看,便知道秋闈有多難,知道有多少精通學問的學子或這樣或那樣的緣由,難往前一步。”

    裴少淮知道遲早會有這一日。大慶朝學為盛,私學為輔,大多數學子院試後,皆會進入各地府學就讀——既科考是為了為官,豈能去官辦學府走一遭?

    掇拾衣袍,端端正正,而後撩起前擺跪地,朝段夫子行跪拜大禮,一邊磕頭一邊言道:“一拜,謝夫子傳道授業解『惑』,教小子讀書字習文,二拜,謝夫子傳授小子仁義禮智信五常道,三拜,一日為師終生為師,但有金榜題名日,官袍加身時,學生必敬夫子上上禮。”

    “孩子,快快起來罷。”段夫子額間皺紋舒展,言道,“到官學讀書,結識更多的人,是科考路上缺的一部分,青禾三月發芽,四月抽葉,五月成簇,到了何時應做何事,都是有定數的……何須行此大禮,又是山海相隔難再見。”

    “夫子應受此大禮。”

    段夫子又打趣道:“府學時常午後便散學了,初一十五休沐,要時常回來,讓我考校學問,若是發心有懈怠,學問沒有精進,我依。”

    其實是叫裴少淮經常回來交流學問。

    此後,裴少淮便有兩處學習的地方了。

    “小子謹記夫子教誨。”裴少淮也跟著打趣道,“言成大外甥別偷偷叫人把我的桌椅搬走才。”

    “淨瞎說。”徐言成嘿嘿應道,“明日我便光明正大幫小舅給撤了,豈會偷偷來?”

    五月初九這日,順天府學裡,宋山長帶著一眾教諭組織考核順天府秀才們的學問,時長半日,習八股文兩篇,時間還是有些緊張的。

    只堪堪錄取五十人,卻有近兩百人參加,皆有秀才功名。

    依照成文的規定,院試前十一般是會被淘汰的,裴少淮居於院試案首,更是無需擔憂。但裴少淮依舊很認真對待此次考試,心想,橫豎已經耗去了時辰,還如仔細對待,若能出兩篇上乘作,也算有所收穫。

    其一題出自《中庸》,言道:君子和而流。

    其二題出自《詩經·衛風》,言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兩道題講的都是君子品『性』,出題十分平易,恐怕是考官有意如此,為愈是平易愈是難出佳作,也愈能顯考生的筆力。第二題出自五經中的詩經,管考生哪一部為本經,都要此為題,《詩經》為本經的考生自然高興,非《詩經》本經的考生若是連“如琢如磨”都會破題,那也必再考了。

    這也再次說明一件事,學生選擇本經意味著只學本經,《詩》《書》《禮》《易》《春秋》一部也能落下。

    對於第二題,裴少淮沉思片刻,心道,玉質是天生所有,若想成為珏,則需雕琢磨礪,若是比作人,則天『性』稟賦比作玉質,一心求學為雕琢過程,一有天賦的人也要虛心求學方能成才。

    二者缺一。

    打定主意後,下筆破題道:“論君子德,故當觀其所稟,而猶當考其所學。”稟,稟持天賦也。

    潤『色』成文後,裴少淮又檢查了一遍,還算比較滿意,兩篇文章謄抄後,安靜等待交卷出場。

    翌日,順天府學放榜,裴少淮、江子勻和賀涵學等院試前十,均在錄取列,裴少炆知何緣由並未參加考試,放棄了入讀順天府學的機會。

    裴少淮知道的是,的卷子被教諭們紛紛傳閱,又呈給山長,眾人皆稱讚其文句中透著一股靈『性』,既引經據典又古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