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醬 作品

第五百一十四章 失學的冉拉阿紫

    川蜀西部,涼山。

    這裡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集區,也曾是連片深度貧困地區之一。

    這裡交通閉塞,形同孤島,舉目四望,所見的只有翻不盡的山,卻很難看到一條便於通行的道路。

    即便官方已經在這片區域投入了巨量的資源,但客觀來講,這些資源在多如牛毛的問題面前簡直就像是滴水入海,也許在基礎生活上確實帶來了一些改變,但具體到那些細分的領域時,卻又顯得力有不逮。

    其中,教育就是最為複雜、也最難以解決的一個問題。

    它就像一枚堅硬頑固的腫瘤,深深地紮根在這片大山的血肉之中,堵塞著血管、阻礙著其他身體機能的運轉。

    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那麼無論在這具身體上投入再多的資源,終究也不能改變它從內而外腐壞的結局。

    所有人都知道教育問題對這片地區的重要性,但是,要怎麼去解決?

    沒有人知道。

    修建學校、聘請教師、大量購買教材......這些常規的手段,幾乎全部都有人嘗試過,但,幾乎沒有取得任何值得稱道的成果。

    原因很簡單,這是文化根基的問題。

    當一個地方的人普遍認為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是困難的、或者說認為讀書這項活動的費效比低於其他時,想要讓他們繼續押注在教育上、押注在讀書上,就變得無比困難了。

    要想改變這樣的文化根基,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讓這裡的教育事業達成廣泛的成果,這種成果不能停留在電視上、不能停留在官方的宣傳上,而是要讓這裡的人親眼看到,親耳聽到。

    一個遠在天邊的、未曾謀面的高考狀元,最後進入華科院、成為國家棟梁的故事,和身邊的鄰居考上了本科,畢業後在市裡找到了一個年薪20萬的體面工作的故事,這兩者給當地文化根基帶來的衝擊是截然不同的。

    只有後者,才能真正讓當地忽視教育的現狀有所改變。

    可問題是,要達成後者的效果,必要條件就是教育水平能夠跟上。

    所以,這就形成了一個矛盾的循環:要想提高教育水平,必須先改變文化根基,可要想改變文化根基,又必須提高教育水平。

    打破這個循環的方法也不是沒有,那就是依靠某種形式的強制力,把那些不願意讀書、或者家庭條件不允許繼續接受高等教育的適齡學生關在學校裡,用共同的氛圍和目標約束住他們,排除掉一切來自家庭和社會上的雜音。

    可是,這樣做的成本太高了。

    國家有多少資源可以去揮霍?有多少行政力量可以去透支?

    不是每個校長都叫張桂梅,也不是每所學校都可以像華坪女子高中那樣倖存下來的。

    正如此刻,16歲的冉拉阿紫便面臨了一個她從未設想過的問題:她在上的那所高中,倒閉了。

    沒錯,在九年義務教育之外的高中,也是會倒閉的----尤其是像委只洛鄉民辦高中這樣完全公益、不收取任何學費雜費的純公益性質高中,當他們的資金鍊發生斷裂時,倒閉便成了必然的結果。

    當然,對一所學校來說,倒閉並不意味著學校的關閉,而是從免費轉為收費,但對絕大多數學生來說,這個變化就是滅頂之災。

    阿紫默默無語地走在回家的山路上,背後揹著自己的行李,眼神茫然。

    家裡人還不知道學校倒閉的消息,甚至連她自己都是昨天晚上才知道,然後今天下午,大部分的學生就開始陸陸續續離開了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