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心金碧年深 作品

第十九章 袁曼曼倒沒想著穿越換魂什麼的,

    還說他整理過詩書禮易樂春秋,乃是儒門大佬……天可憐見,詩經當年是歌詞本兒,後人都是拿來識字的,自打有了三百千,你看詩經的地位都掉哪去了?

    禮是朝廷制定規則的典籍,大約相當於憲法,就算它是禮法,可它也是法。

    易本來是道家之書,因孔子學過,便成了儒門典籍。

    樂經是譜書,儒生還一直笑話人樂工是賤伎來著——所以秦始皇焚過的尚書得存,一直沒經過什麼事兒的樂經失傳了,欸就失傳了,你說巧不巧。

    而春秋乃是史書,早先史家還有些風範,後來寫史書這事兒歸了儒門,結果麼……嘖。

    唯有一本尚書,可稱原創,其實也是史書,結果後來還有好些個《尚書考》證偽辨真的吵,都是他們儒生自己人寫的。

    關鍵這幾本書一擺,天底下識字的人人鬼鬼,就都是儒生了呀。

    這些歪門道理,太多人知道也太多人懂,只不過黔首百姓,誰會去理會這個?大家都記著一個負心多是讀書人,遇見學問大的就多留個心眼,便算是對得起祖宗了。

    種種類類的怨氣,基本都在康王的門派中有,畢竟他們那裡出的最多的就是大兵和遊俠兒,都是書生(略略略)意氣任俠尚義的好漢子,偏就和詩與遠方不對付。

    就是大師兄慣能吟詩作對,也常自稱是劍俠,卻不肯稱自己是讀書人:師門以飲食起家,正是“君子”們該遠的“庖廚”。

    袁曼曼從節堂的擺設上就知道,這裡肯定不是什麼“名門正派”,所以她猶豫。

    康王也不在乎,他只是把選擇擺出去,來了便收,是她的造化,不來,那就不來唄,他還得上學呢。

    不過東邊不亮西邊亮,袁曼曼這邊猶豫著,康王還是招來了第一個學員,算是被迫的。

    謝玉海來問他萬兵洞的特長,說是要報給國科大,康王毫不猶豫脫口而出能打能扛,讓老謝黑了臉,不過解釋了之後,也知道了個大概:實在是康王的表達能力水準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