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第 100 章

    這一回其實也是類似的情況。

    因為蘇涼之前的編排得到了教練組的高度認可,以至於姚若愚等人在訓練時,都會朝著蘇涼的感覺靠攏。

    其他人因為有各自不同的選曲和編排,所以還沒那麼明顯,姚若愚這個,因為直接用的就是薩洛夫幻想曲和木偶之歌,於是對於蘇涼模仿的痕跡就更重了。

    “不能夠這樣。”

    蘇涼斬釘截鐵地給出了這個回覆。

    “不同的選手對於音樂的理解和感悟是不一樣的,同樣是與深海的糾纏,我有我的情緒起伏,若愚也會有他的情緒起伏。”

    “《薩洛夫幻想曲》是由細膩的情感表達所支撐起來的樂曲,如果在表演的過程中,完全沒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而是模仿別人的情緒,是無法表達出這首樂曲真正的情感的。”

    蘇涼平時的話不多,但是在解釋這些事情的時候,絲毫沒有平時那種惜字如金的感覺,而是把問題剖開了揉碎了跟花滑隊這裡的教練組討論。

    其實花滑隊的教練組也不是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只是花滑隊的小孩兒裡面,女隊那裡還好,女隊的姑娘們原本對於音樂情感的體會就要更加敏銳一些,但是男隊這裡,讓選手自己去體會音樂情感,通常給出的都是硬邦邦的反饋。

    其實花滑隊的這些男選手,這幾年訓練的時候也都芭蕾什麼的練著了,但是讓他們模仿某一種情緒時,他們知道應該使用哪一種肢體動作表達情緒細節,可是讓他們自己去理解、傳遞情感時,往往就一頭霧水。

    這也是教練組寧可叫他們模仿蘇涼的情感表達和閱讀的理由。

    所以這麼說起來,這事情還真是不好辦。

    姚若愚也在一邊聽著擰著眉頭。

    他知道這事情如果不解決,問題不出在蘇涼,而是出在他自己的身上,可是他目前對於音樂的理解確實還不夠到位……

    在場的眾人一時陷入了靜默之中,蘇涼也在沉默地思考著,應該怎樣解決姚若愚當前遇到的這個問題。

    “或者這樣。”

    在眾人的沉默中,蘇涼突然開了口,周圍所有人的視線都同時集中到了蘇涼的方向,只見他道:“既然已經模仿了,那就模仿到底吧。”

    聽到蘇涼的話,所有人都是一愣――剛剛不是還說模仿不太行呢嗎?

    蘇涼沒有管眾人疑惑的視線,而是道:“若愚目前的表演,其實已經非常熟悉,只是有一種無法融入情感的感覺,既然如此,我會把我對音樂的每一個細節理解都和若愚溝通過。”

    “他之前的彆扭感來自於無法理解的彆扭和僵硬、錯位,那麼在理解了為什麼我在某一個部分要傳遞哪一種情緒之後,我的理解,也同樣可以成為他的理解。”

    在聽到蘇涼的解釋之後,所有人先是一愣,然後都明白了過來。

    姚若愚現在是隻有其形沒有其神,按照蘇涼原本的說法,姚若愚最好是有自己的理解,就是‘通過自己的情感理解去做情緒上的表達’,但是現在在難以做到這點的情況下,蘇涼就乾脆送佛送到西,把他對於音樂細節的理解都灌輸給姚若愚。

    這樣一來,姚若愚對於每一個動作和情感上的表達都能夠有了對應的情緒理解,之前的那種純粹模仿的僵硬感自然會削減不少。

    姚若愚的主管教練還有邊上的編舞老師都點了點頭――這是個好辦法。

    其實他們之前也做過同樣的事情,但是他們都不是蘇涼,無法像是蘇涼那樣細緻而完整地講解這些細節,有的部分他們對音樂的理解和蘇涼對音樂的理解也不同,這就造就了姚若愚之前在表演之中有部分情感和整體感覺產生違和脫節的部分。

    現在有蘇涼親自來講解這些細節,可以說是再好不過了。

    解決了一個姚若愚,後面還有劉洲等其他選手。

    這些花滑隊的選手都跟著蘇涼訓練過滑行,這會兒看到蘇涼,都嘻嘻哈哈地叫他‘小蘇教練’。

    哪怕是一開始對於蘇涼帶他們滑行訓練感到抗拒的選手,現在也已經感受到了滑行能力提升所帶來的好處,對於蘇涼已經都是滿滿的一片感謝。

    這些選手的節目,其實除了姚若愚那一個之外,餘下的選手中,已經沒有完全採用蘇涼模板內容的選手了,不過教練組仍舊是每一個節目都會徵詢蘇涼的意見,絲毫沒有輕視蘇涼意見的意思。

    沒別的原因,蘇涼對於這些節目的審美,彷彿超出了他們一整個時代。

    這些節目其實絕大多數都是教練組在參考了蘇涼的表演內容之後,再做的調整組合部分了,可是在蘇涼的觀察之下,仍舊得到了不少能夠調整改進的部分。

    “這個部分的內刃大一字可以考慮調整為變刃大一字,恰好可以匹配跳躍過後那種激盪情感以及音樂上的轉換延續。”

    “這裡的鮑步如果有可能,身體向下彎曲的程度是不是再加強一些會更好?靈雅姐的身體柔韌度非常好,鮑步對於她的柔韌性展示是非常好的一個動作,和音樂情感上的抒發也比較契合。”

    “這部分的直線接續步……”

    “這裡的轉三銜接是不是有點問題?”

    從蘇涼被梁華生‘綁架’到花滑館開始,接下來一天,已經完成自己恢復性訓練內容的蘇涼,幾乎就在花滑館這裡沒有挪過窩了。

    花滑館這裡的教練和編舞也抓著蘇涼跟他討論――為什麼這裡用轉三會更合適?同樣的動作分數,我們為什麼要選擇更困難的這個而不是選擇相對簡單的這個?

    其實在跟蘇涼多聊幾次之後,這些教練也明白了,蘇涼之前也跟他們說過《薩洛夫幻想曲》和《木偶之歌》的編排方案和思路。

    但是今天再這樣細節地討論了一整天下來之後,他們對於蘇涼的思路又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科學、合理地安排分數和技術難度的排布之後,接下來蘇涼的思考方式就是:技術動作服務於情感和美感上的藝術表達。

    在今天的溝通過程中,蘇涼許多次地提到了‘難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