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雲逸 作品

第561章燒糧害民可為否

  而若秦國得之,進其東出在無關隘,沿途之韓、魏,皆成其口邊肥肉,佔斯地也,進可窺視中原,遠圖齊國;退亦可威嚇韓、魏,使我大趙不得不屯重兵於上黨之地,以防其進攻也。

  此地之要,或為我趙秦爭霸之勝負手也,是萬萬不可鬆懈之處也。

  但有一絲增勝之可能,便萬萬不可棄之也。”

  言罷,田單又看向了平原君,隨即又接著說道:“至於平原君所謂民心之事,微臣知道,此事確實重要,然微臣卻又兩點反駁之。

  其一,此事非我趙國一國所為也,乃韓、魏、楚、趙四國共為之也,而秦國之惡,早有過之無不及,便是鄢郢一戰,秦國引郢水倒灌,致使民眾溺亡者又何止數十萬。

  故此,即便民心背離,又能背離到哪裡去,齊國?或是燕國?

  其二,民心之向背,此乃積蓄之過程,即便是我趙國,新政推行亦用了兩年之久,況周王畿之地。收復民心之事可徐徐而圖之,待我趙國一統天下,自可與民休養生息,漸復民心,然此戰成敗,卻只在一念之間。

  輕重緩急,一目瞭然也。我王不可猶疑也。”

  話音剛落,一旁的平原君頓時便反駁道:“夫民之心,失之易而得之難。今日一時之失,來年不知多少年才能挽回。此戰再是關鍵,也不會是最後一戰。不助我軍,便已是極大之損失,若無長平百姓之糧秣支援、帶路之恩,我軍早已兵敗長平,又何來今日之盛。”

  “長平之戰,我軍兵力、戰力、時機皆不如秦,只要拿下週王畿,強弱之勢便可易主也。此戰雖非最後一戰,其重要性卻更勝於最後一戰。”田單也當即反駁道。

  聽著二人的爭辯,趙括也是有些頭大。

  按照他內心的想法,身為二十一世紀的他顯然是不想做這個燒糧害民的人的,畢竟都是華夏兒女,誰願意看到那餓殍遍野、千里無人煙的場景。

  可是,正如田單所言,此戰太過重要。

  如果把秦國和趙國的國運看成是一條函數曲線的話,如今的洛城之戰顯然就是其中的一個駐點。

  但這個駐點到底能不能成為一個拐點,兩方勢力卻還在糾纏之中,任何一方哪怕稍稍洩了一絲的氣力,這條曲線恐怕就會被徹底拉走。

  而想要再迎來這樣的一個駐點,就不知還要等待多少的春秋歲月了。

  顯然,趙括雖然給趙國帶來的諸多的改變,但在不知不覺中,趙括自己也在被這個時代所改變著。而如今,趙括的內心實際上已經有些向著有利於戰事的方向傾斜了。

  正在此時,趙括卻是看到了坐在平原君右側,一直沒有開口的禮部侍郎虞卿。

  鬼使神差的,趙括居然想聽聽他的意見,畢竟在歷史上,此人也是留下過墨點之人,雖然被同時代的秦國大能們的光芒給掩蓋了過去,但能名留青史之人,當然不會是泛泛之輩。

  “兩位愛卿。”趙括隨即出言阻止了平原君和田單的論戰,道:“兩位愛卿之意,寡人已經知曉,不過,兩位討論之前,寡人還想聽聽虞卿的想法。如何?”

  聽得趙括的話語,兩人隨即相視一眼,雙雙抱拳道:“是。”

  緊接著,三人的目光齊齊投降了陪坐末席的虞卿。

  面對三巨頭的凝視,虞卿倒也不慌,畢竟也是“老臣”了。

  微微拱手之後,虞卿隨即便答道:“多謝我王。微臣以為,平原君和田單將軍,都是為了我趙國百年之計,所論之言也都有道理。”

  一句話,看似是兩不得罪的廢話,但眾人卻是從中聽出了不同的意味。

  沒錯,就是對兩人的稱呼,平原君和田單將軍,一為君,一為將軍,一文一武。簡簡單單的稱呼,卻是直指了兩人矛盾的根本原因——這是文臣和武將的理念的分歧。

  既然已經找到了分歧的原因,自然也該有解決該問題的辦法。

  自然幾人對虞卿接下來的話就更感興趣了。

  隨即,虞卿便開始述說起他的想法來:“微臣短視,又有些婦人之仁,既不願看到暴秦佔據上風,也不想看到百姓餓殍遍野、露骨道邊。”

  顯然,虞卿還在繼續鋪墊,以極低的姿態為自己疊甲。

  平原君,您自然是對的,我知道,但我有些短視,所以我很不想讓秦國佔周王畿。這,您能理解,對吧?